漳平高明寺山


图为通向高明寺山的石砌路。

□ 李秋香 文/图

高明寺山位于漳平城西,旧曰公门寺山,也称龙停山。龙停山就是“龙歇脚”的山,与九龙江承欢,因龙结缘,结成秦晋之好。一山一水两大元素构成了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颇具地标性质。

民间已不闻“龙停山”的叫法,本地方言“高明”与“公门”谐音,因众人偏好“高明”的寓意,故称谓渐渐演进,此山也就从字面上的“公门”丑小鸭变成了“高明”金凤凰。

高明寺山因山中有寺,又口语简称为高明寺,漳平人崇尚简约风格可窥一斑。高明寺山,有几座寺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复建于近10几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殿宇巍峨、琉璃红瓦、金碧辉煌、常年香火萦绕,是漳平佛教圣地,是善男信女许愿的首选寺庙。

高明寺山海拔300多米,不高、不俊、不雄、不奇,常见的有松树、柏树、桉树,没有珍奇动物,没有珍稀树木,没有灵水秀岩。因为它高度适中,距离恰到好处,是一处说走就走的好去处,正好满足了人们踏青、健身的需要。

有人在高明寺山上垦荒,种竹养花植树,铺路筑阶修道,此山还是我们孩提时的乐园。我们常采撷一种叫“多尼”(学名“桃金娘”)和“扫屯籽”的野果。多尼性热,吃多了会便秘,却是那时小孩们心心念念的美食。这种果实吃起来满嘴黑红黑红,无意中就“出卖”了你,是不打自招的“铁证”。“扫屯籽”常被割回来烧火煮饭,冬至后开始用“扫屯籽”大扫除准备过年,满屋清香,因此更加青睐有着年味的“扫屯籽”。记得有一句谚言“七月半多尼黑一半,八月半多尼掉落土地嘣嘣跳”,只可惜现在难以见到“多尼”了,不知是否因高明寺山人气旺,烟火味浓,惊扰到它,以至它无法静养安胎,而挂不了果。

高明寺山有两条石板路,如同一把质拙的二胡绷着两根弦,简简单单便也能奏效,低回的乐声带着泥土味,显得格外亲和。石板路一条前缓后陡,一条前陡后缓。选择前缓后陡的路,可以边走边赏景,一路上积攒着许多的美好,最后三分之一路程时,再鼓劲攀登问顶。另一条路,一开始就面临60-70度的陡坡,过了这个坎,其余也就不在话下。这两条路犹如不同的人生,各有各的艰辛之处,有的先苦后甜,有的先甜后苦。不过,感觉现在的爬山,因现成的山路也就少了好多披荆斩棘的野趣,我还是怀念原始的山以及再也回不去的童真。

最长最陡的一段石阶,最考验人的体力与意志,也是与人拉开距离的地方。我常以百为单位,化整为零,默数着以惯性匀速前进。这时心跳咚咚作响,呼吸急促,腿似灌铅,无暇顾及别的,无形中挤压出胸中的积郁、清零了烦忧。爬山不失为一剂疗伤的偏方。

历尽辛苦爬上山顶时,吹着凉爽的风,鸟瞰着漳平城郭,惬意极了。在山顶有的人摆拍,有的清唱、有的喊山、有的练瑜伽,更有甚者在看书。看书之人入迷陶醉,应是很享受,感觉那是山上最美的风景。

高明寺山的背面藏着一片花海:有粉红的樱花、红彤彤的红枫、嫩黄的风铃花,真是令人大喜过望。它静静地开放,只等有缘人。

总之,高明寺山是亲和的、接地气的、充满烟火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