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寄语美好愿景并快乐成长
——喜读《武平客家童谣精粹》

《武平客家童谣精粹》,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7月
□ 宋客
前几日,我回到武平老家,武平县政协原副主席、武平县客家联谊会会长童跃华,武平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洪秀萍送给我刚刚出版的、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武平客家童谣精粹》(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7月)一书,着实让我欣喜。乍一看封面,桃花绽放的山乡田野,涌动着蓬勃的春的气息,一位年轻的少妇头裹“冬头帕”,身着紫色大襟衫,肩背柴篓,行走在归家的路途,似乎正生动有趣地向两个孩童吟诵自古传来的童谣,画面趣味盎然,人物灵动机巧,让人爱不释手,忍俊不禁。
一股带有泥土的青草的气息,彻底吊起了我探寻的欲望。
打开书页,才知道这是武平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武平县教育局、武平县客家联谊会、武平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共同编印的童谣课本,也称校本教材。全书分教育童谣、节令童谣、趣味童谣、田园童谣、游戏童谣、摇篮曲共六大类,计93首,每一首童谣均配有揭示童谣主题又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插图,遇有生僻的客家方言均在文末给予注释、注音,还附简单明了的“教学建议”,读来神清气爽,耳目一新。这些从乡间搜集来的童谣既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童谣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识别真善美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我们正是在滔滔奔涌的童谣中成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向善向上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就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世俗的暴风再也无法折断。
给人知识,给人明理,给人美好的希望,是《武平客家童谣精粹》所极力张扬的主题。这些主题包括族属认同的荣耀(《"亻厓"系客家人》)、孝顺父母的感恩之心(《孝顺爷娭理应当》《劝孝歌》《总望子女有出息》)、读书掌握知识技能报效国家社会的志气(《入学堂》《四四方方一张台》《小板凳》《大番薯》)、团结友爱和睦邻里的心怀(《劝友爱》)、从小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洗浴谣》)、勤劳勤俭品格的追崇(《缺牙嫲》《懒疏嫲》《万事懒学,冇人喜爱》)等,这些传统美德都属于上层建筑的“道”的范畴,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是事物变化运动的规律,只有认识了“道”,一切言行才能符合“道”的规范,寄予的一切美好的愿望才能实现。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只有从小培植,悉心灌输,内化于心,久久为功,才能蔚成根深叶茂、洪波涌起的森林奇观。
道的存在,总表现为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要认识道,就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解开道的奥秘的“器”,一旦有了“利器”,“道”便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朗朗爽口,易记易诵的客家童谣,兼以田园风物的想象,生活细节的玲珑、动植物习性的爱怜、序时更替的变化、游艺活动的童趣等,在梦想驰骋、心灵放飞中获取“道”的真谛。“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新如炙簧。”(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正是客家人千百年来传诵《月光光》,激发儿童梦想、实现社会价值的真实写照。《武平客家童谣精粹》收录了流传武平境内各种不同版本的《月光光》《萤火虫》《月光华华》《斗虫虫》《砻谷叽驾》等童谣,妙趣横生,清风扑面,让人想象着一群孩童在皎洁的月光下开展游艺活动,或随节拍,或随韵律,打开心扉,增长知识,融洽感情,增进团结,纯朴熟悉的客家乡音不但成为童谣本身得以传唱的利器,也赋予揭示童谣所承载的或深刻,或浅白的道理的使命。
一首首客家童谣,闪烁在客家文化浩瀚的星空,在特殊的地域,特殊的年代,赐予客家孩童快乐成长的力量。
这种力量,持续恒远,万古不变!即使现代化、城镇化的履带沉重地碾压着、侵蚀着乡村社会所赖以维持的乡村文化,包括客家方言及其传唱的客家童谣面临前所未有的消失的威胁,“不忘祖宗言”的祖训再一次触发了留住乡愁的敏感神经,迸发出撼人心魄的呼号,保护、传承、光大客家文化,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勇敢担承。除了担承,还是担承。
感谢文友、福建少儿出版社编辑詹亮浈先生,感谢武平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辛勤搜集、整理,感谢龙岩绚丽墙绘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精美配图!再一次祝贺《武平客家童谣精粹》正式出版,向武平家乡这块深情的土地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