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坊煎大糈,传承孝文化
□ 陈天长 郭如淮 吴燕婷
长汀县馆前、童坊两镇,境内分别有馆前河、童坊河在童坊镇龙坊村汇合,经龙下峡流入连城,汇入闽江。
龙坊村,又名龙头村,因童坊河在此蜿蜒曲折,形似游龙龙头而得名。龙坊还传承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坊煎大糈(xu)。此民俗,源于信俗活动而演变的敬亲感恩、以孝传家。
煎大糈即为煎制大饼,活动主要物品“糈”,是中原古音,即以米粉或面粉加上馅料煎制而成的饼。昔日农耕社会时大糈平日是吃不上的,只有在节日喜庆、民俗活动时才有制作。
煎大糈习俗源于伏虎禅师信俗。伏虎禅师生于南唐时期,俗姓叶,法名惠宽,汀州宁化人。南唐保太三年,禅师驻锡平原山创建“普护庵”,一生造福民众,训饬猛虎,祈雨救旱,平息寇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禅师是个大孝子,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某次路过龙坊,村人煎糈送给禅师带去孝敬父母,禅师盛情难却,只好收一大糈带去。宋建隆三年(962),禅师圆寂于广福院,人们感其为民造福、孝敬父母的美德,奉祀其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同时衍生了煎大糈习俗,流芳百世、延续千年,逐渐形成村中孝道风气的传承。龙坊乡贤自发成立“龙坊公益基金会”,捐钱捐物为老人尽孝道、献爱心,并将煎大糈民俗固定为村中每年定期举办的盛事。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龙坊村便会举行一场别具特色的煎大糈活动,供奉伏虎禅师,祈求风调雨顺、尊崇孝道文化。活动当天,村民从彭坊村恭迎伏虎禅师到龙坊接受祭拜,村民们带着煎好的大糈摆在十几米长的桌子上。另一边则架起大铁锅,数名女子在大盆中搓挼米粉和馅料,一旁在烧旺煎锅,把糈团放入锅中,几名妇女手拿长铲,不时合力翻动大糈,直到大糈煎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用托盘装好,摆放桌上,村民们一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畜安康。
庆典仪式毕,人们捧糈饼,擎彩旗,舞刻纸龙灯,打船灯,奏十番音乐,抬着神驾在全村巡游。人潮如涌,全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巡游归来,人们纷纷品尝大糈,评出其中最佳者。接着,村里举行敬亲爱老活动,年轻人将家中父母或村中老人扶上舞台,为他们洗脸、梳头、捶背、洗脚等。随后,村里举行百福宴,请全村老人入席享受美食盛宴,并观看文娱表演,为老人发福包、福巾等,尽孝道、传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