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的中山路及其“五脚距”


图为龙岩城的五脚距(骑楼)。

□ 陈健 文/图

龙岩市区有一条街道,称“中山路”,全长约800米,它是1999年从旧的中山路改造而成的。

立秋日,艳阳高照,高温难耐,余闲坐在中山路的长廊里,与好友喝茶聊天,享受徐徐清风,欢度美好时光。近午时分,狂风飞舞,下起了阵雨。此情此景,余思绪飞到了那段难忘的时光。

读小学放暑假,母亲带着我坐汽车去外婆家。约上午10点半,汽车就到了龙岩汽车站(今西安南路与人民东路交汇处附近)。顿时天气骤变,烈日当空的天际忽然滚来团团乌云,母子俩刚走上矮桥头(西兴桥),豆大的雨滴从天而降,我们急驰进入到中山路的长廊,暴雨噼里啪啦密集而下。面对倾盆大雨,心里庆幸,还好,在这中山路的廊道里可以避雨,若是迟了一步,肯定会被淋得像个落汤鸡。我随母亲走到行人较少的廊道上,停步歇息,对母亲说:“有这么大的屋檐遮挡风雨,任雨怎么下都不怕。”听了我的话,母亲微笑道:“这不是屋檐,而是叫‘五脚距’。”我点点头表示明白,心里却嘀咕着,这称呼怪怪的。自那以后,中山路中的“长廊叫五脚距”就牢记在心里了。

站立于五脚距,张望着街道,戴雨具的人们在雨中神色慌张地穿行于汽车和自行车之间,人来车往,人声鼎沸,很是危险,真替他们的安全担心,心想,要是谁被车子撞了或碰了,麻烦可就大了。

歇了一会儿,继续往前走。一间挨着一间的商店在眼前不断显现,它们中有卖百货、食杂、五金、文具的,也有卖清汤粉(面)、小食的,还有几家菜馆、饭店以及进行其他交易的商店。这些商店里,各类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有的商店,或有人在对弈下棋,或有人在喝茶聊天,他们怡然自得,很是惬意;人员稀少不热闹的廊道中,或有几位可爱的小女孩在欢快地跳着橡皮筋,或有几个机灵的小男孩在调皮地弹着玻璃珠,你窜来我跳去,个个生龙活虎,活泼聪敏。母亲边走边与相识的人打着招呼,不知不觉就到了铜钵巷口(今街心花园西侧与中山路口交汇附近)。这时雨也停了,太阳又露出了笑脸,天空像宝石一样湛蓝,地上更加清新。我们加快脚步向外婆家走去……

1980年代,知道了中山路这种建筑模式叫“骑楼”。那街道二层突出的部分,底层是用柱支撑跨建在人行道上的,其架空的部分临街成排并联,形成连续的人行空间,就像是“骑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房屋”,因而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骑楼”。它是近代典型的商住建筑,且利于行人全天候购物和通行。

这种“骑楼”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地方,继而在新加坡使用,后来在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致富的华侨,将这种建筑模式带回了中国。1849年海南岛的海口建起了第一座骑楼;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我省的厦门。

龙岩于唐朝立县,宋朝建城。明朝时期,龙岩城中东西方向的青紫街、节志街、朝阳街、宣化街、兴文街、甘泉街、涌泉街、贡英街、虎岭街等被统称为“长街”。民国十六年(1927年),军阀陈国辉(泉州南安人)占据龙岩后,成立了(龙)岩(漳)平宁(洋)工务总局,规划改造城镇街道,龙岩(漳平)的城门和城墙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拆除的。继而将明清时期的“长街”拓宽成为中山路,西门至南门为中山中路,西门至西兴桥为中山西路,南门至东门为中山东路,整条中山路长近3公里,宽3.6丈(12米),三合土路面,能容双车,商店一律楼房,街之两旁设五脚距,宽1.85米,为人行通道,下通沟渠,引龙川之水双流达平在坊。这条贯穿于龙岩老城区的东西走向的街道,是当时最主要、最繁华的商业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漳平以及龙门、白土、雁石、白沙、永福等城、镇的街道也都建起了五脚距骑楼。

1977年始,龙岩城区沿龙川修筑建设龙川路(俗称沿河路),中山路与龙川路重复的路段就被辟成了龙川路,铜钵巷口至南门以及附近的地区,就被辟为街心花园等,这样中山路就大大地缩短了。1999年,西兴桥至街心花园段的中山路进行了改造,新修的街道两侧继续保留人行通道,现今看到的五脚距骑楼建筑风格,就是那时改造后的中山路。

2016年,我在新加坡也见到了这种骑楼风格的建筑,它的样式与昔时龙岩城中山路的建筑模式十分相像,感到十分亲切。妻子的表哥(说闽南语的新加坡华裔)看我对此感兴趣,就说“此建筑的行人走廊叫五脚距”,并进一步介绍“因五脚距的宽度是五个成人脚板的距离,故称五脚距”。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五脚距的宽度为五英尺,而英尺在马来语中为“ka ki”,于是华侨中的闽南人就将它音译为“脚距”或“脚基”,加上“五”,土洋结合、中西合璧,便成了五脚距,广东潮州话却把它称为五脚砌(音gi)。五脚距的实际宽度在1.5米至2.5米左右……近半个世纪不解其意的困惑终于有了答案,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心中欢喜不已。

望着风雨过后天空的高远湛蓝、白云的飘逸自在、龙川的奔流畅快,这与孩童时的经历是何等相似!漫步于此,似闲庭信步、如浴光辉,尽管时光在流淌,中山路之建筑格局在更替,人亦随着时光的飞逝而苍老了容颜。然而,中山路依旧让人们陶然自得、舒畅惬意、从容不迫;五脚距继续为行人防日晒、避风雨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未变,而它深刻的意义却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宽宥、豁达和融通,更是充满着人性的温暖和对人的抚慰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