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大热天
□ 钟明山
俗话说,“小暑小热,大暑大热,”此话一点不假。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大暑热,热来也好处良多,它可促使农作物快速生长。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的高温天气,又对水稻等农作物的成长不利。有农谚云:“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可见,高温少雨是催生伏旱的条件。伏旱区持续的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部的洪涝。所以,如遇伏旱,打好抗旱保苗硬仗,显得非常重要。可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就可能来场雷阵雨,“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仓里多米”,都是叙述伏内天常降水的好处。
我们赣南地区以种植双季稻为主,俗话说,“禾到大暑自然黄”“大暑前三天冇禾割,大暑后三天割不赢。”故适时收割早稻,不仅能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还可以及时翻耕稻田,栽插二晚秧苗,争取足够的生长期。所以,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安排农事,晴天多割,便于晒干谷子;阴天多栽,利于秧苗早生快发。抢收抢种,刻不容缓,立秋前,一定要插完秧。而种植棉花的地区,盛夏时期是棉花需水的高峰期,及时掌握旱情,适时在晚上天凉时引水灌溉棉田,防止花蕾和棉铃脱落,非常重要。此时,大豆也处于开花结荚之季,对缺水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旱象应及时浇灌。
大暑期间,我国民间有很多习俗。唐朝诗人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销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诗人认为,在室内少放东西,心平气和坐于窗下,清风自然会来,凉爽也就由心生了。
大暑期间,为防中暑,应尽量在中午和午后少外出活动。如因工作需要,应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消暑药品,万一觉得头晕眼花,四肢乏力,及时服用。平时也应多喝凉开水,如有鱼腥草冲泡或菊花茶、绿豆茶就更好了。
此时,宜多吃苦味食品,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不仅清热祛暑,还能消除疲劳。苦味食品还可以醒脑,健脾开胃,有利于人们在炎炎暑夏恢复精气神。在暑期,除了注意饮食防暑,多饮水防脱水外,适当吃些山药、红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等清淡的食品,对于益气养阴,增强体质,平安度夏,也是一味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