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常工作》


□ 伯 华

退休了,我掩上了《日常工作》——我的工作笔记。封面上,黑色铅笔标注着第91本。

大32开,牛皮纸封面,正反两面共100页,封面上以红色隶书印着“笔记本”。2003年10月1日起,我到市人大机关上班,一直领用这种笔记本。不写名字,也不做标记,但在“笔记本”三字的下方,我以仿宋体写上“日常工作”及使用起止时间,意与培训、学习等非“日常工作”相区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笔还促使自己动脑、动手。

事务繁杂力求细实有序。综合协调、计划组织、服务保障,面向领导、机关、基层,办文办会办事,办公室工作具体、忙碌、头绪多,为不遗漏、少失误、更严谨,研究工作、受领任务、参加活动,我习惯带着本子随手记录,属本单位、本人或办公室负责、落实的事项,在下方画条“下划线”,其他相关重要内容,则画“着重号”,以一目了然、便于梳理。时常盘算工作、检视任务“清单”,逐项落实、推进,完成了的其前头画个红“X”以“销号”。

参加会议可充实自己和启发思维。会议多是办公室负责人这个角色的工作特点,虽然不是每个会议、每项议题都与自己有关,但却是“知政”、学习的机会,是履职的需要,利于工作开展。因此,即使“陪会”,本人也尽量择要记录。常有观点、做法给自己以启发、教益,思绪也有随之“神游”的时候,其“灵感”“体会”即“1”“2”“3”地写在页侧或顶端,与“旁注”“眉批”有点类似,这使得笔记本许多页码写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

为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工作的服务保障做足案头准备。人大会、常委会和上级机关、重要领导前来检查、调研等会议、活动,服务保障工作量大、要求高。案头分析、推演,穷尽环节、细节,列出详尽方案,细化分工、安排,是实现圆满顺利的重要基础。而实施过程中情况变化的应对、存在疏漏的弥补和不足的完善,作为经验、教训,本人都细细记录,供今后参考。一次代表大会或重要活动,点点滴滴、诸如此类往往可有数十项,是积累,也是历练。

时政要点的摘录为政治遵循、开展工作所必需。每本《日常工作》,前两页都空着,用于摘记新精神、新论断、新要求、新提法和相关决策部署等重大时事政策,以方便查阅、对照,便于贯彻执行及审核、起草文稿时准确表述、引用。同时,书报、电脑、聊天等得来的名人名言、好词好句,本人也往往饶有兴味地写在本子上。

不在职,已无“日常工作”要操心,但逐梦不止、乐享生活,人生新阶段同样可以丰富多彩,同样值得用心书写。对此,我兴致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