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薯丸


夏茉画

□ 张弓

制作薯丸的手艺,流传在客家人聚居的连南三隘,是当地一道特色美食,俗称磨薯丸。每年农历十月,是挖大薯的季节,刚刚出土的大薯,新鲜、硕大又丰满,用这样的材料磨薯丸,最好不过了。

我从小对大薯就情有独钟。在吃不饱饭的年代,地瓜、芋头、洋芋、大薯等作物,是主要的粮食补充。这些杂粮中,地瓜、芋头产量高,吃得多,易吃腻。洋芋是杂粮中最不好吃的,严重缺粮年代,就连榨了粉的洋芋渣,也用来当主食。与其他薯类作物相比,大薯是非常有营养的食物, 其蛋白含量更高, 纤维含量低。用大薯磨制加工的薯丸,则是上等佳肴,一年能做一次,吃上一餐,比本来就难得一吃的鱼、肉,更让人嘴馋。

记得小时候,生产队每年拿出光照充足、地势高、排水通畅、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肥保水能力强、富含有机质、无大块石砾、前茬为非薯类作物的田块种植大薯。大薯藤叶蔓延,需在土墩上插一排竹枝,让大薯的枝叶攀爬,吸收充足的阳光。因大薯一般套种在芋头地里,不是主要作物,尽管大薯好吃,产量不如芋头,大薯很多时候做菜配饭,或煮粉干、面条,成为主食中的配料,百吃不腻,讨人喜欢也就正常了。

每年挖大薯,母亲都会磨一次薯丸给我们吃。母亲一般会选择下雨天,难得在家休息,忙里偷闲,挑选硕大、饱满的大薯,去根须,削皮,洗干净。磨盘放在箩筐上,下面放一口铝锅,磨出来的薯料,在凹形漏口流入铝锅,粗细不一的薯料拌入佐料,捏成鱼丸大小的颗粒状,放进煮沸的水中煮熟,加入盐巴、味精、胡椒粉和香菜,一道美味佳肴,足以诱惑我们的胃口,在年复一年的期待中,这道简单而粗糙的食物,牢牢地留在记忆中,难以忘怀。

阔别二十年之后,我回到老家新泉。金秋十月,新一年的大薯又到了开挖时节。有一天,从小一起大的春妹仔,打电话叫我去邻居发兰姐家吃薯丸。不凑巧,我有事在外,与薯丸“擦肩而过”。春妹仔知道我喜欢吃薯丸,过了几天,她又邀发兰姐磨薯丸,及时打电话叫我去吃。这一次,我如约到了发兰姐家,有四、五位乡邻,跟我一样来发兰姐家吃薯丸。一会儿,一锅热气腾腾的薯丸端到桌上,汤料中加入牛肉、冬笋、香菇、胡椒粉等佐料,色、香、味一应俱全的客家特色美食,大家品尝着,赞不绝口。我也从中体会到故乡的姐妹们,她们生活在乡村,那份纯真的情谊……

一道简单的薯丸,为何客家人,人见人爱?也许,薯丸从一开始就被烙入了象征和内涵。在外人看来,薯丸俗不可耐,跟海鲜、山珍不能比。但是,在客家人的味觉中,薯丸承载着一代一代人对佳肴的回味,是父老乡亲辛勤耕作最好的回馈,是远在他乡对故土深刻的眷恋,是千丝万缕理不清、忘不了的乡愁……吃上一碗薯丸,吃到的不仅是美味佳肴,更是品味人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