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深山有明月

谢瑞蕊画
□ 郑兴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桃源生活,我此生羡慕已久。所以当儿女们各自学成进入社会工作后,我便离开了喧嚣的城市,回到武平边远的家乡,独自耕种起自家那一亩三分责任田来。我家四面环山,屋隐竹林,晨沐清风,夜照明月,甚是风光秀丽。
现在田里种点粮食作物,已经基本上利用半工段式的机械操作。耕地请拖拉机,插秧请插秧机,收割请收割机,自家就做一下平时作物生长期的田间管理。所以,现在种田确实比以前轻松许多,不过收益也几乎没有了。收获的价值,基本上都给了请来干活的机械师傅。这样一来,就完全达不到我半老余年回归乡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初衷了。
三年前初夏的一天,午间下了好大一阵雨。我吃过饭,忽然想起一群刚出窝个把月的小鸡仔还没回屋里呢。我心里想:坏了,小鸡们淋雨了,要是淋坏了咋办?我连忙戴上斗笠去屋后山坡竹林里寻找。咳,小鸡母还挺精的,竟把它的“孩子们”带到竹林里,我挖笋时偶尔歇息的小棚子里躲雨了。我心里一乐,朝它一伸手:真棒,奖个大拇指!
雨还在下,我摘掉斗笠,坐在棚子里的石头上。正想吟上二句,表表这有趣的事儿。突然,面对四围的竹林,看着脚边的鸡宝宝们,一个新颖的想法涌上心头:唉,闲着也是闲着,我何不搞点事做?自己一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可还有把子气力啊!
这一晚,我想了又想,渐渐的,把思路理清楚,计划就随之而来了。第二天,我进了趟县城,跟家人说出了我的想法:我要在老家搞林下养殖。
儿子儿媳听了有些惊讶:老爸,怎么突然有这想法?女儿们却直接表明态度:搞什么呀,我们都不差钱的,您身体硬朗要回老家住住可以,生活上要多少钱我们都给您,养什么的,就不要去弄了……
我说,现在不是实行林改了嘛,很多人搞林下养殖都挣钱了。孙子孙女都上学了,接送一下你们自己做得到,一点家务你们各自下班后辛苦点就行。你们的老妈,打明儿起也回乡下帮我……
老婆子也想回老家住,所以她以“一票否决权”最终达成了我的计划。儿女们有孝心,但最后也只能无奈地应许我:那就试试吧,若搞累了,就停下。我说,行!
得到儿女们的许可和支持,我们就以屋后的竹林为基地,开始林下养鸡养鸭,种植灵芝、木耳、香菇等等。一开始,我从市场上买了两百来只半大鸡仔,一百来只半大鸭仔放在竹林里饲养,慢慢地就选留种鸡自繁自育鸡苗。我在竹林低洼处趁着地势挖了口山塘,引入山泉水供鸡鸭自行饮水游玩。买了许多灵芝木耳香菇菌种在另一边林下种植。平常活计少时我们自己悠悠干着,活计多时请一些临时帮工。这样人不累,事也做开了。不多久时间,我和老婆子就搞得满山坡上“鸡鸣鸭叫,菌儿冒帽……”一年下来,半玩似的就有2万多元的收益。我们老两口都心里乐滋滋的。日子过得比陶渊明还悠然自在。
前来参观的一个朋友羡慕地说:“你这算盘打得精啊!你用儿女们各家一年买鸡鸭鱼肉的钱当作林下养殖的本钱经营,反过来他们大家一年四季全都吃上了你们养的土鸡土鸭和笨鸡蛋;吃上了你们用鸡鸭粪便等有机肥料种出来的稻米,提高了日常饮食的营养和质量。你按时需要将自种的稻谷加工成大米供应给儿女们各个家庭四季吃用,剩下的米糠用来饲养家猪,年底时宰杀了各家分分过年享用,无形中提高了粮食作物种植的价值。这一来一去的,真是划算。”
我哈哈一笑:还有呢,儿女们每年工作闲暇之时,都要去旅旅游,好减减工作压力。自从我搞了林下养殖,他们有空都回我这儿来度假。他们聪明着呐,回我这儿山前山后转转,绿色旅游就有了,饿了回屋还有土鸡土鸭山珍野味吃。孙子孙女都成天闹着要去爷爷奶奶那儿了。这不,他们又省了不少钱。
细想,每个人匆匆世上几十年,就像一次奢侈而又平凡的旅途。我做过乡村教师,当过国企工会干事,一晃就是大半生。老了老了回归乡村,悠然自得,终日赋诗填词的,虽然人诩清雅,但总觉得余热没有发挥,大有虚度光阴之感。现在搞了这林下养殖,便充实许多。不单有了老来心闲意淡的生活情趣,也锻炼了身体,还有了不错的收益。既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也充实了自己。照这样子坚持下去,我的人生旅途定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