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节来临 这样买买买更安全


□融媒体记者 施薇

“天猫女王节”“418”“618”“双11”“双12”……随着消费新业态的发展,曾经“一年一度”的购物节逐渐变成“一月一节”“全年都是节”。购物节一来,铺天盖地的促销活动也随之而来。一听到大促、满减、立返,不少消费者便控制不住自己的双手想要买买买。

面对购物节的种种促销手段,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呢?8日,记者对此进行采访了解。

直播带货“围剿”购物节

“宝宝们,这件毛衣质量超好的,最后只剩100单了!”

“宝宝们,看我身上穿的是1号链接,上身效果很好,需要的宝宝可以先领取左上角的优惠券再购买哦!”

……

随着各类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主播带货、网红带货可谓成了各类购物节的热门,凭借低价宣传、超强互动、直观体验、网红效应等特点,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

“计划要买5个商品,结果商品一上架就没了,我一个也没抢到!”市民陈女士有点遗憾地说。

“看直播时,就觉得这商品好优惠,自己啥时候付的钱都不知道。”市民林小姐说。

平台玩法花样多

用399元买到原价1000多元的棉衣,的确是一件划算的事。但其实,促销前,这款棉衣原来的标价是390元。去年“双12”,市民郭女士就经历了这样的事,说起来直后悔。

和郭女士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市民张先生。去年张先生参加了某电商平台的购物节砍价活动,要求需要邀请好友进行砍价才可获得满减,经过一波操作后,才获得了1.35元的优惠。

可以说,每年的购物节,电商营销套路可谓多多,稍加梳理,不难发现其中的套路:第一,先涨后降、明降暗涨;第二,玩法多、便宜少,消费者一顿操作后,虽然分到红包,但红包金额少之又少;第三,刻意混淆“定金”与“订金”。还有“叠楼助力”“好友砍价”“凑单”等等。

谨慎消费要理性

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直播带货”的网络营销的狂欢,“网络直播带货”中的“产品过分夸大,虚假宣传,产品货不对板”等问题也频频出现。除“直播带货”外,不少电商还打出了各类“优惠”,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对此,记者提醒广大消费者,网购时,对自身选购的商品可通过多家网购平台、不同网店进行比较,既要全面了解商品信息,也要做到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尽量选择规范的网购平台和信誉度高的网店,采用第三方支付方式付款,特别要对脱离平台的私下付款方式保持警惕,要与平台方多渠道进行核实,防止信息泄露和电信诈骗。购买后,要注意保存相关网页和付款凭证,索要发票,保留相关凭据,以便事后维权。网购商品涉及网店、快递等多个环节,且运输时间较长,各环节都有可能损坏商品,特别是购买贵重或易碎物品的消费者要注意在签收前开箱验货,确保与自己所购商品一致并完好无损后再签收。一旦发生消费问题,可及时联系卖家处理或向网购平台投诉,如未能处理,可向有关部门举报或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