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河边柳


□ 吴浣

一条河缓缓流过小城,河流入城,一分为二,有主河道和分岔河道。且说主河道,一边是古老的城墙,一边是石砌的河堤。其实城墙也是一道防洪的堤。昔日,城墙还是区分城内外的标志,那墙外的河,也就是护城河了。河上有桥,其中一座叫济川桥,是主城门外的桥。而今叫水东桥,可对应于对岸的水东街。前人有诗形容:“绿杨烟锁济川桥。”由此可见,桥边是有不少杨柳的,这才能杨柳堆烟,烟笼长桥。而今沿着石砌的河堤,仍种植了杨柳,只是还可栽得密一些。那成行栽下的杨柳,自会伸延成一条绿化带。

柳树生长到一定高度,就会垂下来,是为垂柳。它们不像别的树那样,需要争夺更多的空间,而是不无柔顺的。且柳树栽得密了,更有柳如烟之感。看去如烟似雾,却并非真是烟雾,而是一片柔和。再看长长的柳条垂下来,随风荡漾,波浪似的。数不尽的叶子晃动着,波光闪闪,真是亮丽极了。那石砌的河堤,有石级通到水边,常有人到水边浣衣。其实自来水早已通到各家各户,本用不着来水边浣衣了。但仍有浣衣人蹲在那里,响起砧杵声。既做了家务,又可笑语闲谈。有钓鱼的,或蹲或坐,一待就是大半天。有背了画夹来写生的,这里描一番,那里画几笔。还有拍照的,既拍风景也拍人。将风景设为背景,人在其中,便兼容了。杨柳下,有一条沿河的路。路不宽,却适于漫步。大可沿路建一些式样古朴的亭子和游廊,供休憩之用。城中无非是些街道,休憩之地不多,这条沿河的路则可供选择。不仅绿杨烟锁的景观重现于眼前,还显得古意悠悠。沿河而行,或走或歇,一路都有长长的柳条相伴。柳条依依,仿佛相送相迎。柳丝长,牵惹着人的情思,不无意趣。

过了太平廊桥,往上的地段为中心坝。原本是两条河道间的沙洲坝子,早已是房屋密布。沿河也有一条路,所栽的树杨柳居多,已然形成一条林荫路。这条路既供出入,也是个漫步休闲的去处。河堤下,近水边又修有沿江栈道,走在栈道上,抬头便可看柳条垂下来。又可看水中游鱼,一闪一闪的,是戏水时翻白了肚皮。近水边,还有一些丛生的细竹芦苇,保留着一些野趣。栈道与沿河路是平行的,不过一上一下而已,但每隔一段,便有石阶可供上下。路的尽头,就是两条河道的分岔处。分岔河道上,修了一座桥,叫断桥。说是断桥,却是沟通了两岸,便于往来。过了桥,仍有沿河的路及新开发的小区。沿河的路更宽了,小区楼房也越盖越高,期待栽下长成的杨柳也会越来越多。

两条河道又在出城的地方合二为一,河道变宽,水流平缓。风起时,水面叠起波纹,波光漾漾。河边之地,一边是延伸的城墙,城墙与流水分开,便折而向西;另一边原先是叫梅林的,栽有许多梅树,而今融入城市空间,梅树甚少,只空留一个地名。但沿河的栈道,仍有杨柳。其实不管河道上下,沿河的路已相连打通,河边柳也可相连成行,相依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