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女归宁
□ 宋客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的节俗,也是元宵节后过的第一个赋予合家团圆意义的节俗。端午节有许多习俗,因民间有“躲端午”一说,故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端午节正值伏天来临之际,介于“芒种”节气前后,白昼长,暑气旺,甚至炎热难耐。随着大地阳气上升,民间以为一些不吉利的煞气、晦气、浊气、污气也可能侵蚀人体,加上入春以来,农人经过连续多月的田地劳作非常辛苦,也迫切需要停下手中的活计歇一歇;加之恼人的梅雨季节基本消退,树枝吐绿,百花盛开,祖宗祭祀完毕,此时,过端午节,补充营养,整理行装,联络亲情,实有必要!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因此也叫五月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大凡民间节俗,无非祈福感恩、避讳保健两大类。端午节属于祈求健康、避煞消暑的节日。在乡间,有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菖蒲、艾叶,沐兰汤,洗桃树枝(叶)等俗。民间以为,五月初五是煞气最重的日子,需要吃粽子、饮雄黄酒等借以调理食欲、开胃健脾,也需要用桃树枝(叶)煮水沐浴以规避鬼魅的袭扰,从而让人更加健康。家门口挂菖蒲、艾叶、葛藤、桃枝等,即为避邪气、煞气,民间以为煞气遇到这些草本植物即会远离,从此不敢再入门庭骚扰家人。
“躲端午”也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看望父母。简称“躲午”,亦称“躲端午”。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