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发现两处疑似南宋摩崖石刻


□ 李元杰 文/图

近日,笔者在冠豸山考察过程中,发现冠豸山滴珠岩有两处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一处是“县尉司驻劄官”,一处是“县尉司驻割官”,“驻劄”同“驻扎”,译为今文,就是“县尉司驻扎官”和“县尉司驻割官”。这两副石刻文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从县尉、县尉司以及宋、元、明、清时期对它们的设置规定说起。

县尉,官职名称。秦代郡县制以来,在县一级设置,主管一县捕盗治安事务,兼管巡逻、城管、征税、弓兵等职责,秩九品上或下。县尉司,也叫县尉厅,即县尉办公的官署,简称尉司。县尉司在宋、元均有设。明代初期设县巡捕官,后设“典史”,职责相当于宋、元时期的县尉。清代承袭明代作法,亦设“典史”,也相当于宋、元时期的县尉。

县尉是怎么设的?南宋《临汀志·建置沿革》中明确记载长汀、宁化为望县(大县),清流、上杭、武平为中县,连城为下县。《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又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之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之上者为中县,一万户之下者为下县。上县,秩从六品,达鲁花赤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中县,秩正七品,不置丞,余悉如上县之制。下县,秩从七品,置官如中县,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而历年的《临汀志》《汀州府志》《连城县志》中,连城除南宋有设县尉的记载,元无县尉的记载,明、清有典史的记载,符合当时各朝代的规定。由此可见,“县尉”一职在连城只有南宋有设置(连城于宋绍兴三年置县),其他朝代无。

由此可以推论,“县尉司驻扎官”与“县尉司驻割官”均是南宋时期连城县设在冠豸山上的。宋时县尉司没有向乡村一级派驻机构。当时冠豸山上设有官寨,遇有寇乱,官兵则携带百姓上山防守、抵御。冠豸山寨除了用于抵抗入侵外,平时也要做好治安、人员等管理,因而县尉司向冠豸寨派驻了官员和弓兵,设置了相当于今天的公安机关派驻机构——“县尉司驻扎官”“县尉司驻割官”,平时做好治安维护,战时则带领百姓奋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