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霹雳岩


□ 吴浣

拜相山上多有乌石,那石呈灰黑色。城中大块的石头,多是乌石。大块的乌石自是天然生成,又宛如巨斧劈就,因之有霹雳岩之说。《汀州府志》山川卷中记:“霹雳岩,县东拜相山隈。宋元祐间,白昼迅雷,岩洞划开,中有丹灶、丹井,建祐圣道院于岩前。”这有点神乎其神,说是迅雷劈开,也有可能是地裂。岩洞中,有丹灶、丹井。那丹灶、丹井既是天设地造的,于是便衍生出有隐士在这里炼丹的说法。相应地又有一景,叫霹雳丹灶,为汀州八景之一。

明代的沈应奎在《题霹雳岩》中说:“混沌一灵谷,天削何其奇。霹雳无斧痕,嶙峋如立陴。”仍是说大块岩石峭立,宛如巨斧劈就,却又不留印痕。再如清代丁潍的《霹雳岩怀古》:“魁垒稷铁混茫茫,青玉林开气老苍。闻有雷车翻轱辘,坐宜天籁隐松篁。芒鞋竹杖新诗境,藓壑危楼古道场。我亦欲投丹灶下,一铛明月煮余粮。”岩洞有丹灶,便可为炼丹之用。对丹灶之说,也甚为仰慕。又如邱振芳的《题霹雳岩》:“岩劈自何代,年年度白云。几人曾选胜,有鸟自求群。跣足凌仙观,呼杯到夕曛。山灵留一诺,丹鼎欲从君。”从诗意来看,仍是仰慕炼丹的。还有王紫绅的《霹雳丹灶》:“丹成遗灶点尘埃,落月华阳次第开。鹤驾消遥千树外,烬余光焰五云堆。巉岩欲拜亭前石,曲步留痕径里苔。为问真仙何处是,清风拂拂岭头来。”丹灶之说,渺乎远矣,早已难寻踪迹,便是岩洞,也不大完整。与其遐想炼丹,不如观赏奇石。

那些不规则分布的山崖岩石,自有一种奇特。山脚一带,多有裸露的岩石。某处岩石上刻了“天开图画”四字,正表明可堪观赏。上山的路就从两大丛岩石间穿过,自是拾级而上。岩石上爬着藤萝,仿佛有所掩映。岩石后有亭,还有蓊郁的林木。沿山脚往里走,又相连着两三丛岩石。岩石仍是乌石,大都呈灰黑色。岩石比人高大得多,参差错落,人则可缓步其间。石上的刻字有“凌云峰”“碧云”等,可能其后山上便是昔日的碧云岩洞。还有块石上刻着“清露宜人”,当是月下的感受了。山体中想必多有奇石,却都在草木和泥土的覆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