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谦卑
□ 曾岩
客家人素以谦卑著称,这一淳朴民风体现在为人与待客的人际交往中。作为客家人,对客家人的谦卑深有体会。
谦卑是客家人的一种礼仪。客家人一般去亲戚朋友家做客,总要带些“手信”(即伴手礼)给主人。客家人会一家老小站在大门口,毕恭毕敬迎接客人,然后请进客厅,等客人落座后,主人开始泡茶递烟待客。而女主人则开始杀鸡宰鸭,在厨房忙活。菜上桌时,一壶热好的米酒也随着上桌了。主人一边斟酒,一边说尝尝我家水一样的酒。当客人端起杯子,小酌一口,说“好酒,好酒”时,站一旁的女主人一定会说:“这酒就如水一样薄,我家门口就是小溪,水很多,多喝一点,多喝一点。”然后男主人开始一回敬、二回敬、三回敬,不停地敬酒。当客人说:“我已不胜酒力了,你家的酒真的太酽了。”男主人又一定会谦虚地说:“我家的酒如水一样,难得来一次,多喝一点。”主人不停地劝酒,客人不停地推辞,直到客人真的喝不下为止。客人回去时,主人一般都会有“等路”(也叫“回篮子”)。主人提着“等路”送客到门口,客人一再推辞,往往是几个来回地推让,最后只能“盛情难却”地收下。少了这些礼节,似乎便少了热情,这便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待客的基本礼仪。
谦卑是客家人的一种谦让。过去,交通不便,客家人出门大多要在山路或田埂上行走。每当看到对面来的是长者时,一定会主动停下靠边让路,让长者先从里面通过。当然,长者也会互相谦让一番,如果遇到年纪相近的,那更是要互相谦让,大家都想着要让对方先走。有的不肯先走,还要找各种理由、各种关系来。比如,“你是我们村的大舅,你应该要先过。”“你的辈分比我高,你要先走。”有些力气大的直接把对方抱过去,让对方不再谦让。如果遇到挑担子的人,空手的人更要让行,挑担的人也一定会感谢地说:“莫怪了,我先走了。”如果是在田埂上遇到,年纪轻的会走到田头让行,如果遇到赤脚的,便会直接踩到田里让行。如今,交通方便,便很少能看到这种谦让的情景了。
谦卑是客家人生活的一种智慧。1980年代农村分田到户,大家对种田都不怎么内行,一些比较会种田的行家里手,常有亲朋好友来学习考察。看到这些种田能手种的稻子,学习者都会赞叹不已,客家人总会摆手说:“不行啊,今年种的稻子产量不怎么高,你看谁家的种得多么好,产量才是高。”他们相互鼓励、学习,一起探讨分享。小时候,我记得母亲是种田能手,她种的田经常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特别是田埂,做的又直又平。父亲是犁田高手,犁的田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但每次别人来学习时,父母总是说:“不行啊,我们种得不好啊,没有经验,谁谁的比我们种的更好。”接着把自己的经验、建议,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对方。
小时候,母亲就是这样教我学谦卑的,她说:“路上见到长辈要打招呼,自己要站在路外面,先让长辈通行。”她还教育我:“平时不能说大话,去人家做客一定要带一点礼物,哪怕你的礼物很值钱,都要说那是不值钱的东西请主人收下。”随着我的年纪增长,我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客家人历千年迁徙而礼俗不改,就是代代传承纯正的中原遗风。
谦卑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周易》六十四卦,只有谦卦中的每一爻都是吉利的,这也足以证明谦卑的力量。《了凡四训》提到,不管是天道、地道,还是人道都是喜欢谦卑的人的。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学会谦卑,就可以更好经营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到谦卑的人,就不会高声喧哗、处处显摆,更不会上蹿下跳。只有学会谦卑,才能生出感恩;只有学会谦卑,才能善于包容。
谦卑是一生的功课,值得人一辈子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