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吉溪


□ 余小明

阳光炽热,天空蔚蓝。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夏日里大自然的沁凉,也只有在这里,青春的记忆才触手可及。此刻,在这条美丽的溪水旁,雁石镇党委吴书记和大吉村村委会汤主任,正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大吉村的民居变迁和新村建设,在他的话语中,大吉这座村庄,以及这一湾美丽的大吉溪,在我的记忆中就这样一点一点被唤醒……

时光不曾湮没当年的青春履痕。那是在1975年,我被招工在雁石机械厂,这是有着一千多人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我的工种是车工,在雁石河畔,我和同批进厂的一位热爱油画的业余画家,时常在这漫步。有时每人带一把乐器,他弹吉他,我弹曼陀铃,边走边唱,《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夜晚》《三套车》《小路》等俄罗斯歌曲我们已烂熟于心。在前往雁石河的路上,我们放肆地大声唱着,晚归的农人有的肩扛锄头,有的挑着谷子,用惊诧的目光看着我们,有的迅速闪在一边,有的用龙岩话嘟哝了句“神经病”!

如今忆起,其实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激情四溢的文艺青年,挡都挡不住!那时没有歌厅,卡拉OK尚未流行,作为流水作业线上的一线工人,干了一天活,只能这么释放。我们不仅在路上唱,到了河边唱得更加动情。就这样边弹边唱,一直唱到月亮升起,琴声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激起漫天星光……

雁石机械厂的隔壁,是一家兵工厂,称作“八一工程指挥部”,对外叫“龙江化工厂”,也叫“五七三五厂”。那时五七三五厂文艺人才济济,能歌善舞会乐器的不少,因而两厂之间常有交流,我所在的雁石机械厂和周边的五七三五厂还联合举办了文艺晚会。一次,高中有一同学听了我的二胡演奏后告诉我,他那五七三五厂有一个人二胡拉得比我好,于是撩起了我想与他切磋求教的念头,从那以后,我便利用倒班之余,时常到五七三五厂。

大吉村,就是我的必经之路。

当年,大吉那条公路两旁店铺林立,这是雁石到五七三五厂的必经之路,公路较窄,因而感觉嘈杂但充满生活气息,那小吃店、补胎店、农药化肥店等,挤挤挨挨。车过大吉村,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那些年,我时常利用倒班的时间(两班倒)邀上业余画家,时而去五七三五厂,时而到大吉,漫无目的。他背上画夹四处写生,我也在寻找创作灵感,期冀和美好的事物不期而遇,一片叶、一朵花、一条狗、一尾鱼都能激发心中潜伏已久的诗意。

大吉溪,是我们那些年常去的地方。那时的大吉溪,虽没有雁石河那宽阔辽远的气势,但却碧水清清,宁静闲适,别有一番景象。我们喜欢沿着大吉溪漫步,时常相互调侃,他叫我诗人,我叫他画家,好像这已成为我们的职业。其实我们都一样,都是车间里的生产一线工人,他开磨床,我开车床。记得他曾问我有何打算,我说,我一定要用诗歌闯出一条路,他看了我一眼,笑了。那一笑意味深长。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考取了大学文凭后,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所幸工作的单位是文化局和文联,能发挥我的兴趣和爱好,这不仅是我年轻时的梦想,更是在工厂期间苦苦拼搏时梦寐以求的。

十几年前,一位在雁石镇工作的当地朋友陪着我,去过一次雁石和大吉,那时的大吉溪,溪水变得浑浊并散发出怪味,溪里漂浮着塑料袋、农药瓶和病死的家畜家禽。这位朋友告诉我,由于发展生猪产业,大吉溪的水类从二类降到劣五类,水污染也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那时,我是来寻梦的,寻找当年的青春足迹,然而,却带着失望和惆怅离开……

这次走进大吉村,又见大吉溪,不觉眼前一亮!村庄变得漂亮了,溪水变得清澈了!镇党委吴书记介绍说,2017年,雁石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河长制。镇村两级齐心协力,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开展网格化河道治污;2019年,正式启动大吉小流域治理项目,镇里把大吉溪列入美丽流域建设示范点,到2020年,大吉小流域水质常年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是啊,眼前的大吉溪,用清澈见底这个成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还有那沿溪而建的休闲栈道,每天都有许多村民前来漫步。此刻,坐在大吉溪畔,凉风习习,耳旁回荡着吴书记充满豪情的话语,不觉把大吉溪细细端详。其实,与水相伴,是一座村庄的幸事,因了这一溪碧水,大吉这座村庄就变得灵动起来,步云塔,狮王庙,无不印证了大吉村的文化底蕴。无疑,是这一溪碧水,默默滋养着村庄的文脉。

蓝天丽日,清风拂面。漫步在大吉村庄里,看一湾溪水在绿意盎然的村庄里蜿蜒而行,阳光下,宛若一管透明的长笛,波光粼粼的水面犹如长笛吹奏出的音符,于是,整个大吉村就变得优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