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月
□ 王继峰
曾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我都无法理解一件事:为什么文人墨客可以对着中秋之月做这么多文章?
从古到今,月亮承载了太多丰富的内涵。那个与我们相距38万公里的天体,是亿万人心中神秘的存在,有独特的魅力。她是一面神奇的魔镜,以无孔不入的光芒照进心曲,将世人最幽微、最私密、最真挚的情感投射出去。中秋之月尤其特别,它可以牵动各种情绪,思念、悲伤、愁苦、欢喜、美妙、浪漫……只要人类有的情感,似乎都在她的笼罩之下了。
但我却是例外。我曾在中秋之夜一遍遍审视那颗奇异星球,除了圆一点亮一点,我并没发现它不同寻常。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描绘的情人相思,杜甫《月夜》中抒发的妻儿爱怜,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寄托的兄弟情感……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在嘴里反复吟诵,但那些细腻的情感我却无法感同身受。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身为一个感情丰富的文青,我却无法体会古人的深情?
偶然之间,看到一篇文章。文中说现在交通便利,只要想回家,就算远在太空也可以很快回到亲人身边;通信发达,只要拿起手机,亲人的音容笑貌立刻出现在面前。于是,我们渐渐对离愁、思乡等传统情感感到陌生,现代人常常无法理解古人的情愫。看完这篇文章,我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后来有一年,我的姑父被传销组织骗到外省,有家难回。姑妈天天愁眉苦脸,寝食难安。中秋之夜,父母叫姑妈和表妹一起到我家过节。吃饭期间,姑妈神情恍惚,一直默不作声。突然电话响了,原来今天传销组织大发慈悲,允许姑父在节日打电话给亲人。才聊几句,电话的两头都不说话了,夫妻俩对着话筒各自流泪,一旁的表妹一直抹泪。
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边看月亮边闲聊。姑妈却一人独坐暗处,向隅而泣。看着凄苦的姑妈,我心中也升起一股悲凉。这时,一首首中秋思亲的古诗词纷纷涌上心头,我突然觉得这些诗词如此应景。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从小到大,我逢年过节都和父母、亲人在一起。我求学时离家不远,每个重大节日放假了都回家;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父母就生活在40分钟的车程范围内;结婚后和妻儿父母一起住在县城,朝夕相处。原来,我是如此幸运,从没在佳节忍受过家人分离、至亲难聚的滋味,所以无法体会古诗词中的离愁别绪。和古人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乱流离之苦;我们有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化解了很多思念。但是,视频电话再方便,也不能代替亲人面对面的美好;交通再发达,也比不上天天相聚的天伦之乐。
但无论世界多美好,天下总还有许多不能回家的游子,还有许多思念游子的妻儿父母,还有许多节日后面临分离的亲人。他们虽然能借着电话视频缓解思念之苦,但又怎么比得上朝夕相处呢?无论科学多发达,无论交通多便利,人的基本情感还是不会变的。
又到了中秋佳节,正是万户团圆之时。只要家人常常相聚,只要亲友喜乐安康,天上的月是阴是晴、是圆是缺,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