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强身强国 精神励志


□ 江剑锋

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材料中,毛泽东论及“体育之效”,体现了明显的立德树人和强国伟业导向。具体表现在:

一是选用了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用伟人的话为写作材料,在选用材料上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二是选中“体育”这个近年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体育的作用。国家文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明确提出,中小学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等。

本题的选材和话题紧扣强身强国的核心素养。须知: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本材料的内涵是关于“强”与“弱”的辩证思考:“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要清醒看待“天生”的强弱,强不必“自喜”,弱不必“自悲”,“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关注弱者,引导弱者抓住时机变成强者。这种哲思、启示意义,正是语文学科基于语言的思想素养,这种思维修养,还有望借考生的才华继续推广到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上。

本题还做到了强国伟业的根本任务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种思想行为,古今一脉相承,倡导自强不息,锻炼成长,思辨性也强,也很有指导意义。

本题的写作要求,倒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不再硬性要求所谓“情境化”“应用性”,给考生留下宽阔的写作空间。但是,看似容易却艰辛,要写好本题作文,必须具备一定语文素养,善于审题立意和思辩思维,才能迎刃而解,顺理成章。

例如,《体育之研究》一文本身谈的体育与国家的关系,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然而在今天也有其现实意义。考生可以联系到民国时期的我国民生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初等教育对体育的重视——身体是国民身份铸造的重要一环,就这点展开谈体育教育与社会问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相信考生只要扣紧题意,明确体育强身强国的重要性,就能写出有思想、有感情、有文采的文字。

(作者系原龙岩一中教务处主任、龙岩市普教室语文组长、中学高级教师、省优秀教研员;现为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