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寻“嘉木”


图为老茶树风姿。图自网络

□ 邱荣洲

“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

静坐莲山别馆,翻书自娱,偶见《小墨香书》编委会出版的《茶道一书》,甚为欢喜。这是一本有关茶的著作。中国是茶的原生地,书中把全国茶产区分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明确指出“华南茶区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浔江、红木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和盈江南部,涵盖福建省中部及南部,广东省中部及南部,海南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等地区。”其中引起我特别注意和兴趣的是“雁石溪”三个字,属于龙岩县(新罗区)范围之内,于是乎查阅龙岩县(新罗区)地图和县志,以求明白。

据民国九年(1920)《龙岩县志·山川志》所载:“岩地之水,为九龙江上源,分别为二:在廖天山、黄连盂二山系之间者,曰霍溪。在黄连盂、紫金山二山系之间者,曰龙川。”而“雁石溪”属于龙川中之一段,具体地说,从津头、雁石、合溪这段是也。常说山连水来水连山,与雁石溪有关山峦是黄连盂山脉。“一沿蒋武川北岸者康山岭(俗名石磨心岭)、科山、寿山(俗名孝山)、九侯山、湖村山。”“一从大湾(俗名大迄)经畲背隔山走为紫云山,东行突起为天宫山,为观音座,分支东南行,夹连陶安水至北河。正轩更东北向,经石城岐、赤高坪、接向溪口。”从此东南折抵白沙。为此,选定雁石镇、白沙镇、江山镇作为调查重点地区。

调查过程中,在这三镇山顶山腰地区,的确有琳琅满目的茶园,比比可见,让人一览而欣喜。既是茶区,就有茶园;既是茶园,必有名茶问世。这里出产了有名的斜背茶、天宫山高山茶、白沙岽“野果”茶。为追本溯源,在这广袤山区,必然有原生的茶王存在,唐朝的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数尺乃至数十尺”,因此“嘉木”成为追寻的对象。

“嘉木”,指原生态的茶树,一般生长在高山峻岭之中,深山老林之内,人迹罕见之地。果不其然,在这三镇之中,均有零星发现。在江山镇,由科山兴孚茶场苏场长指引,于九侯山陈坑山顶上发现两棵高大茶树,一棵高10多米,腰径30多厘米,笔直树干伸向天空,顶部枝繁叶茂,很是壮观。另一棵树干斜生,横生枝叶,斜长7—8米,别有韵味。前数年,我路过斜背老寨,恰好碰上名称小官的前田村农妇,她把采摘的老茶树叶进行加工,经询问,原来这些老茶叶是在天宫山所采,据其叙述有五棵高大的“嘉木”陈列,每年可采摘20—30斤。为进一步证实,我们来到雁石镇坪坑村,据村支书李文焕介绍,在村子的水库背山,有几棵高大的茶树,因为太高太大难于采摘,便从根部把树干锯断,让它重新生长,根部直径有40—60厘米,估计有四、五百年历史,如今从根部长成有七八枝,大的直径10多厘米,高2—3米,视情状已有二三十年历史,虽然便于采摘,但毁掉古树,让人遗憾之至。在白石盂村调查时,村民介绍,在白石盂与莲台山之间的山腰上,有棵参天的老茶树,因建公路时被砍掉,了无痕迹。但离村七八里地仍有老茶树存在,恨山路崎岖,未能观赏,心存愧疚。在白沙镇与万安镇交界的白沙岽,也发现两棵老茶树,同样被砍掉,重新枝叶茂盛。这些留下根重新生长的老茶树,显示老茶树生命力旺盛,令人赞叹!

扩而充之,《茶道一书》提到“涵盖福建省中部和南部”当然在闽西大地上,都有古老茶树的发现、茶叶的采摘与售卖。且不多说,仅漳平市南洋镇,就有420多年历史的“茶树王”存在,林业部门雇专职人员看管。

由于“嘉木”存在数量少,采摘时间短,每年只能采摘一次,产量低,所以弥足珍贵。这些老茶树,不仅有一般茶的功效,而且药用价值大,成为家庭备用,受世人称赞。

饮茶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作为一般人家的饮品须臾不可或缺。随时代变迁,人们对茶“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的功效认识加深。尤其是明代顾元庆茶谱中指明,“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饮茶逐渐成为生活之需,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文坛智者林语堂说得很到位,“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般家庭都备有茶几、茶桌、茶具,有的有各类茶品待泡,有客来,先以茶招待,成为习常。尤其是《吃茶养生记》所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尤其是古老茶树(嘉木)制成绿茶,无论健身、祛病,益寿功效尤为明显,故有“茶王”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