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呵护“活化石” 留住“绿历史”


□ 记者 林阿玲

上杭梅花山的红豆杉古群落、新罗小池卓洋村的千年香樟、连城曲溪罗胜村的杉木王、长汀南山塘背村的大朴树……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见证着时代的更迭变迁,寄托着人们的乡愁情思。它们是龙岩的“活化石”,是“绿色历史”的见证者,是自然风貌的一张名片,更是生态文明的一大标志。

作为福建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龙岩辖区内古树名木资源丰富,目前我市建档挂牌的古树名木有8500余株。古树名木的成长需要漫长过程,其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弥足珍贵。这些古树名木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台风、雷电、暴雨、冻灾、雹灾、火灾以及病虫害等各类灾害的侵袭,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如何保护好这些数量有限的古树名木,让珍贵资源和历史文化得以绵延传承?

“保护古树名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5月12日,市林业局绿化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通过建立“一做实三创新”等工作机制,全力做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彰显龙岩人民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情怀和决心——

做实古树名木普查保护管理。自2012年起,市林业局组织对全市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进行新一轮普查,对古树名木逐一制作“身份证”、设立“标识牌”,落实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人),保障古树名木生长环境不受破坏、树体不受侵害。

创新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方式。2013年我市开展“古树王”评选活动,2014年又开展“魅力风水林”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30棵市级“古树王”和10片“魅力风水林”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用于古树保护。同时编印《森林瑰宝》画册、制作展板,让古树名木“进城下乡、走村入户”巡展,进一步唤醒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和热情。

创新古树权责保护管理模式。我市财政出资近500万元征收赎买了上杭县红豆杉生态园保护区范围内的林地和林作物,由国有企业具体承担红豆杉生态园日常保护管理职能,并通过退竹还林和植树造林等措施,为园内古树生长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创新古树名木保护资金保障机制。我市探索为古树名木上保险,使受损古树名木得到及时有效保护。首批试点为长汀县2200余株古树名木上了保险,保险期间这些古树名木若由于意外事故、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病虫害、自然老化等因素遭遇损伤,救助费用由保险公司按合同约定负责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