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立夏”习俗


□ 陈健

“立夏”到了,预示着告别春天,盛夏即将开始。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万物蓬勃,欣欣向荣。唐代高骈“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映入池塘”的诗句,是对夏日风光的生动写照。

古时,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这一天,有的举行迎夏仪式,有的进行尝新活动(吃当年刚出产的新鲜食物),有的做斗蛋的游戏,有的秤人的体重……

立夏虽然是个节气,但是龙岩(新罗)人却把它作为一个“节”来过。

立夏时,当地人一改以吃大米饭为主食的习惯,煮上面条,配上其他的菜肴“款待”自家人。

以前经济不发达、物资流通落后,麦面对于龙岩本地而言是稀缺、珍贵的。龙岩不是麦子的主产区,即使种植也是产量不高,平时人们吃面食的机会较少,只能在逢年过节或是家中办喜事请客时,才会准备面食。龙岩(新罗)人为什么会在立夏这一天,想方设法筹来麦面,加工成面条,让全家人像过年过节一样享用麦香美味呢?

立夏时节,新麦登场。龙岩(新罗)人以为“立夏面、新上天”“尝新尝新、身子重三斤”。这一天吃面条,表示庆祝新麦登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坊间还有“尝了新麦(面),可以强健人的体魄,给人们带来好运”的说法。于是立夏尝新吃面也就成为食俗之一了。

立夏一到,天暖水涨、万物生机。夜幕降临,农家户外处处是悦耳动听的蛙鸣声。乡村有“立夏立夏,田狗结亲家”的传言。田狗,即田蛙,又称田鸡,蛙的一种。每年的这个时节,是蛙类繁殖的高峰期,人们之所以闻到“田狗”“呱、呱、呱”的鸣叫声,其实是蛙类用这曼妙的声音吸引异性。每当这个晚上,农人们在饱吃过面食后,提着火盏(或灯),循着蛙儿的鸣声到田间地头、池塘沟渠抓“田狗”。据说这晚的“田狗”一般是成双成对地叠在一起,一逮便是两只。勤劳的人们只要到田间地头走一遭,便可以逮到许多的“田狗”,大有收获。只不过,如今田鸡也成为保护动物,万万捉不得了。

龙岩城区附近及其他的一些地方,立夏时还有吃“油饭”、喝石笋龙骨汤的习俗。

“油饭”,又称糯米饭,是以糯米为主,加上适量的粳米做成的。制作“油饭”有两种方式,有的先将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合做成饭后,再加入炸香煮熟的油葱、肉丁、虾仁、目鱼(或鱿鱼)、香菇、花生米等在锅里相拌炒成;有的则用上列佐料与生糯米、粳米相拌后放到锅里做成油饭。两种做法虽有差异,但味道没有大的区别。坊间以为,“油”含富有、富足的意思;糯米的“糯”与龙岩话的“落”谐音,吃糯米饭“落(糯)心落(糯)意”,为称心如意的意思,表示吃了油糯米饭后做事容易、心想事成、称心如意。“油饭”喷香扑鼻、软软糯糯,十分可口,是龙岩一道传统的、富有特色的美食。

这个时节,也是石笋(笋的一种)生长的旺季,当地人就地取材,挖来石笋,配上猪的龙骨头,用柴火炉将其熬得透透的,成为一道味美的高汤。这样的高汤清淡爽口,香气四溢,是时令美食。民间传言,立夏时吃石笋龙骨汤,可以让人健康明目、腰杆壮实、精神抖擞,像竹子一样挺立;小孩吃了石笋龙骨汤,可让其脚骨坚硬,促进身体成长,像竹子一样节节长高。

若是同时吃了猪油做的糯米饭和用猪龙骨熬的石笋汤,可以使人们在整个炎夏季节始终保持身体强壮,夏收夏种就有好的体力干农活。

其实,吃了“油饭”后“油”会在肚子里堆积,而竹笋富含粗纤维,有去除油腻的“功效”。“油饭”与石笋龙骨汤两者一起食用,既可以让人享受“油饭”、石笋汤的美味,满足“口惠”,又可以利用竹笋“刮脂”、清除体内过多油腻的综合作用,使人的身体“平衡”。两款菜肴是这个时节餐桌上的绝配,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吸引众人的味蕾,让龙岩人恋恋不舍。

当今社会物质不再匮乏,面条、“油饭”不再是稀缺的食品,石笋煲龙骨汤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普通菜品。但是,食用这些食物,是一方人的习俗,更是一代又一代龙岩人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