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香寮香山桥

图为漳平赤水镇香寮村香山桥。
□ 刘丽芬 文/图
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东南面的三溪口处,有一座香山桥。此桥为石构碑孔拱桥,东西走向,始建于唐代,屡毁屡修,清乾隆六十年(1795)再毁,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香山桥桥头竖立三块清代修桥石刻碑文。从碑文可以看出,此桥于清嘉庆三年(1798)由香寮时任宁洋县官傅正蓉发起重建。香山桥为单孔石拱桥,桥墩用块石垒迭,桥面铺设河卵石,无桥栏,东南至西北走向。桥长13.8米,宽6.3米,净跨10米,矢高6.7米,桥头立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修桥碑3通。碑均为圆首,高1.67米,宽0.73米,厚0.11米,梯形底座。额题阴刻楷体横书“香山桥”三字。碑文直下楷书。其中一通记述重建香山桥事宜,另外二通记载捐资者的姓名及银资,由于年代久远,碑文大多漫漶不清。
香山桥碑记依稀可见捐款者姓名和银资,傅姓,苏姓,张姓、刘姓等,或几钱或几两一直到几百两不等,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这座桥重修的决心。重建香山石桥碑记:“环乡皆山也。紫云、天台列东北,天云、南山峙西南,四周拱立,而川集焉。川架石桥旧矣。立宋元明清千百余年,行者便之。考其名曰‘香山桥’,邑志收焉。其下漳水潆洄,溪深而鱼肥,逸士高人乘兴寄怀游其地,往往留连而不置。其川之源,一从紫云洞,山麓逶迤奔涌,历盖竹溪至乡之东山溪;一自天台山湍急而交会许家山诸山涧;由上付溪至水尾暨后溪而三水合焉,名曰‘三溪口’。有中洲,坛墠树木,神栖其中。乡人赛社时,醉饮其乐。左旁石崖峭立,右道崎岖,前人攻琢,履险如夷,步趋往来,由桥通也。沿至乾隆乙卯间(1755年。编者注),洪涛作难,漂荡一空,桥之基址圮没,无存。目击者痛悼久之。越戊寅春议重建,询谋佥同,因集众捐赀,扶童择课,随兴工役。自戊寅八月迄己卯二月告成功焉。至开桥通行人,则端阳后日是也。谨述桥之始末,勒石以垂永久矣。”通篇文意古韵悠悠,诚恳,细致。
香山桥在香寮山的村口,周边是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土壤以红壤为主,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桥面为石子路,无护栏。北面为天台山,东南面为南山,靠北50米的地方有一座近时新建的“三溪桥”,三条小溪分别称“后溪溪”“东山溪”“西山溪”,于川形到此处汇集一起,叫“三溪口”,流水至此水深且急。有史传,因 “下安”与“下付桥下”两边村民隔水无法通达,水田山野无法管理,最主要的是又有“曹泗公”的“香山堂”(曹氏宗祠)建起来,人们要去祭拜而无法到达,村民便集资建桥,也因“香山堂”而建,便取名为“香山桥”。村民于农闲时秋末建桥,因流水湍急,每每放下石头便被冲走,无法垒石建桥,后来人们便想到一个办法,先量好两边边距,用木头做好桥的模型,在模型上放上石头垒住,此法果真效用。传说建桥耗时三年,古时人均手脚并用,把一块块石头垒砌,桥的两边皆有铜币奠基。香山桥右边是通往“下安”和“后溪”的石头路,左边有石崖,崖的上方一块大石头处有一平整地叫“庵池坪”(谐音),原有一古庵在此,后被烧毁,始建年代无法考据。今在旧址的旁边新建“王景弘庙”。香山桥的东边小路,左上方石崖上布满青苔的石阶,一直通往原“庵池坪”古庵,石阶下方凿有小洞,洞里放着陶罐,据村里的老人说,里面应是骨灰,传说是这庵里的和尚的骨灰,1990年代还依稀可见零碎陶罐,近年已经消失。香山桥西边通往“后溪”路边,离香山桥约200米处有一个石崖,石崖下有一浅潭,亦是“后溪溪”必经处,水清可见溪底,这里供奉着“木鱼公”。
香山桥下有两个深潭,离桥近的叫“香山潭”,也叫“拱桥潭”;另一个叫“秀才潭”,两潭水深不见底。据传,“秀才潭”因有一个秀才在这里去世而得名。坊间传,有一个秀才经常于此处河中大石头上坐着读书钓鱼,一个春日,秀才正在这里读书垂钓,没有下雨却突然发了大水,把秀才冲得无影无踪,尸骨无存。从那以后,每年到秀才去世的时日,村民经过都莫名听到哭声,村中的小孩子经过这里或游泳时,也会突然失踪。后来,人们认为是秀才不甘心那次的突发洪水而年轻殒命,成为孤魂野鬼。村人便请来高僧来此处捉魂,高僧便在此处做法事,在“秀才潭”上方的石壁上念咒语,并刻上“阿弥陀佛”四字,把秀才的魂魄镇于潭水中,并传咒语“等到石头开花,方能出世”。从此,这里便安宁下来。1980年代村里的男孩到深潭游泳,还可看到“阿弥陀佛”四字,字体为梵体。
香山桥在香寮山庄云雾缭绕的茶山下,历史与现代在此交融,古朴厚重又生机勃发,散发着斑驳的色泽,载着光阴,有说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