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三关”
□ 吴浣
古汀州有“三关”,即北关、西关、东关。
光绪《长汀县志》关隘卷:“汀关,在府城北。《方舆纪要》:宋时置。景炎二年,元兵破汀关,文天祥欲据城拒敌。汀守有异志,天祥乃移军去。今废。”汀州府城依山而建。因山形如卧龙,便叫卧龙山,简称龙山。又因其方位在北,俗称北山。山是天然的屏障,建关隘于山上,更便于防守。汀关当是在山顶上,此关隘也可作为总称。此关一破,防守便不易了。城墙是起于山顶的,再向东西两面延伸。“西关,以迫近北楼,移建于云梯岭。今为听松阁。”这是建于西面山上的,按理东面也要有关。东面半山上有座舒啸阁,与听松阁一样,原都是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可互为呼应。或许也就是东关所在。
光绪《长汀县志》杂识卷引黎士弘《仁恕堂笔记》:“于公,名永绶,关东人。顺治丁亥戊子间,镇汀州时,金声桓变于江西。赣州围急,汀固与赣邻。逆使逆书,一日三四至。公焚书斩使,意气益凌厉。又四乡群盗蜂起,十里外不能通往来。斗米数金,城中盖藏俱尽。公樽俎优游,若行无事。东西关时报贼警,公从席间指授将士,笑抚其背曰:‘肯为老子一行乎?’协将高公守贵,亦敢勇善战,随意驰数骑出。匕箸未停,而贼级累累系马首还矣。手卮酒慰劳,绝不张皇。汀免于难,而七邑不致从风靡者,于公之力也。公素强壮,一日偶示微疾,索衣冠坐堂皇,瞑目而逝。功德所被,汀人固不敢忘。尸祝生死之际,来去翛然,更为希有。”这里所说于永绶的指挥若定及高守贵的勇敢善战,自是值得称赞。而东西关时报贼警,可见仍是作为戍楼发挥作用的。光绪《长汀县志》冢墓卷记:“严州知府郝凤升墓,在西关外,绣针落巢形。祀乡贤,传载‘人物’。”西关外,有地名罗汉岭的山岭,古来忠义之士多葬于此。
民国《长汀县志》循吏传记:“王廷抡,字简庵,泽州人。康熙三十四年由户部郎出知汀州,精明严察,抉摘如神,吏民闻风屏息。而浚复西河,创建丰桥谯楼、梵宇,郡内名胜无不改观。时郡城偶荒,开仓赈济。复购米石,于东西关设立粥厂,民赖以活。汀人祠祀之,入名宦。”王廷抡于东西关设立粥厂,赈济灾民,当是在两关所在的山脚下一带。东西两关恰好连接城之内外,便于集中。而今东西关及汀关都已不存,但东面山下有地名“东关营”的,早先就自成街市,很可能与防守东关的驻兵有关,即有过兵营的。昔日的关隘不存了,但其信息仍保留于地名符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