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回忆我的母亲
□邹富华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快到了,我也好想送给母亲一件礼物,但现在还能送什么呢?面对天堂的母亲,只能送去深深祝福:“妈妈您辛苦了!感谢您给予我生命和养育之恩。”
母亲出生在长汀县馆前镇云丰村一位贫苦农民家中。据母亲生前回忆,她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少有吃饱饭的日子,除了兵荒马乱外,老天还时不时地闹个旱灾、虫灾。加之外公外婆去世早,不到13岁,母亲就被卖到边远偏僻的地方(现在连城县北团镇到湖村)做童养媳,妹妹10岁被卖到彭坊,弟弟8岁被卖到童坊赖屋。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三兄妹失去联系,经母亲坚持四处打听寻找,最后于1976年兄妹才得以团聚。
母亲是位勤劳俭朴的人。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在油灯下为我们做鞋、纳鞋底。我们这些孩子则围坐在一起,一人拿一个苞谷棒子搓上面的苞谷粒,或者剥麻秆,搓麻绳。母亲纳鞋底的声音“哧啦”“哧啦”均匀地响着,昏黄的灯光映照在母亲的脸上,像涂了一层金色。母亲时不时地将纳鞋底的针在头发间划几下,以保证针线的顺滑,接着略低下头用力将大针穿过鞋底,然后再将针使劲儿拔出来,抬眼静静地望望我们,手中活计却不曾停下。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像一幅剪影,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
母亲是位坚强执着的人。大集体年代,每个男劳力干一天计满10工分,每个女劳力干一天计8工分,一年下来,根据全家的劳动积分分发年终口粮,我母亲和父亲基本上年年都是全勤。白天夫妻下田干活赚工分,晚上回家还要煮饭、洗补衣服、喂猪,天天都起早贪黑地干那些粗重的农活,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我父亲身体瘦小,是大队和生产队里的小干部,遇上重体力活,母亲总是抢在前。在我印象中,一直都是坚强的母亲在苦苦支撑着这个家。作为一个贫苦且不怎么认识大字的农村妇女,我的母亲似乎有着一种执着的信念支撑着她。这个信念,就是爱。
母亲是位乐善好施的人。在我们村里帮个工,教人种菜,帮邻居插秧等等,母亲总是十分乐意,从不拒绝。哪里修路、建亭,她总是笫一个带头献工、捐物,在赶集或田间干活回家的路上,帮助他人挑担、背小孩是常有的事,哪家有困难第一个出现总是她,邻居有困难第一个要找的也是她。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们小朋友一起结伴去放牛,大家只顾玩,过了一会儿,看见我家黄牛吃了田里水稻。中午,已到午饭时间,母亲没见到我,就着急四处寻找并询问一起放牛的同伴,同伴告诉她:“上午你家黄牛下田吃了稻子,你儿子回家后去了邻居家玩。”母亲得知后就急匆匆地向我躲藏的邻居家方向跑来,当时我看见母亲着急的样子,心里十分害怕。母亲拖着我的小手,我很不情愿地被她拉回家。到家后,她迫不及待问我上午放牛的经过,我眼含泪水,低下头将上午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告诉母亲,母亲听完后一边牵着我的手,一边抚着我的头,用她的衣服擦掉我的眼泪深沉地说:“儿子,知错就好”,并领着我到生产队长家承认错误。在我回家吃饭那一刻,母亲静静地坐在家门口,准备好了两把耘田耙,装满两土箕晒干的细粪,看见我吃饱饭后走到大门口,对我说:“下午我俩去被牛吃过的水稻田除草施肥”。这是我第一次下田干活,在田里,母亲手把手地教我耘田拔草。通过这件事我一下感觉到自己长大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