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禾早已尝新
□范晓莲
闲翻诗书。不经意间,辛弃疾的“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跳入眼帘。噢,“尝新”,多么熟悉而美好的字眼!
在我的家乡长汀,每年农历六月初,小暑至大暑间的第一个“卯”日,要“尝新禾”,又称“食新”。此俗由来已久,《吕氏春秋》就有“天子须于夏至时举行‘尝黍’仪式”的记载。《诗经》中也有“年丰多黍”的诗句。自宋末起,客家民间就出现了“尝新禾”之俗,至今仍普遍盛行于长汀乡村。
以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农民基本上靠天吃饭。他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最大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春季播下稻种,到小暑后早稻收割,这三个多月时间里,旧粮告罄,新粮未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那时,我们家里很困难。父亲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等割了新禾就好了!”
客家有句民谚:“几时禾黄问大暑。”小暑过后,田禾将熟,新谷即将登场。眼看难熬的春荒岁月将去,迎来的是开镰割稻的喜人季节,客家人用“尝新禾”这种方式,感恩先祖,恭迎五谷大神,欢庆丰收季节的到来。五谷大神,神农氏也,相传他尝百草,播五谷,为民造福,一直很受人敬奉。
好不容易盼到“尝新禾”这天。一大早,大姐就带着我和哥哥到稻田里寻找较为成熟的谷串,采回家,用米升碾压,吹去谷壳,可得少许新米。“尝新禾”还包括吃新长成的蔬菜。民谚云:“尝新禾,尝新禾,一盘苦瓜一盘茄”。所以,我们还要到菜园里采摘茄子、苦瓜等时鲜蔬菜,另外再加一样豆角或丝瓜。当天,母亲蒸好新饭,首先盛三碗,好让五谷大神尝新。若新米不够,便掺些老米进去。煮蔬菜时,豆角或丝瓜不可折断或切碎,须原状煮熟,意思是感恩神灵,心意完整,长长久久。这几样做好后,便带到五谷大神像前,焚香鸣炮,摆上新饭、时蔬,虔诚供奉。一求当年田禾大熟,“五谷大神肚罗罗,一年割出两年禾”;二求五谷大神消灾除祸,让田间稻谷颗粒归仓,避免遭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侵袭,造成“禾兜杯子笃(底),禾尾两个谷”的意外损失。
倘不去庙里供奉,则在自家神龛摆一碗新米饭、三杯米酒,然后焚香点烛,感谢祖先开基创业,垦拓家园。之后,还要设供桌于天井旁,摆时鲜蔬三碟,新米饭三碗,每碗饭上各放置一串新谷穗,正中置一香炉。父亲在烧香燃烛时口中念念有词:“请五谷大神食新!求五谷大神保佑五谷丰登,一家红红顺顺,越做越有……”焚香祷告以后,全家人就可以“食新”了。
“尝新禾”这天,除了新米、新蔬之外,还要打糍粑、蒸糖糕、买猪肉、尝新酒。再困难的农家,也要让全家大小吃饱喝足,才能全力以赴,满怀欣喜,迎接夏收的到来。家境好些的农家还会准备鸡鸭鱼肉,放开肚皮尽兴吃喝。
岁月匆匆,走过许多地方,吃过的好食物可谓多矣。然,不论是珍珠米、泰国香米还是五常大米,都比不过家乡的新米香;如今的酒宴再丰盛美味,都不如当年全家围桌举杯那般温馨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