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视野的宏大叙事

——深刻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大历史观


吴升辉

习近平总书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作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整体,深刻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种把现在的事同历史的逻辑发展联系起来,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预测的历史观,我们称为大历史观。运用这种观点看问题,我们称之为大历史思维。大历史观是正确看待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观,是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思想方法,有着深刻哲学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不同的场合,结合工作的具体实际,特别强调要以“大历史观”为基础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据此科学总结历史经验,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视野和大历史思维,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时空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转化。

马克思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进行理论创新的整体性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重要因素,成为学习和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根本方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和第一卷至第四卷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一个整体,共同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交等各领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特质。

强调用大历史观来研究、考察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战略家、政治家的宏大思维特质,表明他在思考问题中所着眼的战略时空的广度和宽度,只有运用这样的思维,才能够将问题看得清看得明,才能完成一般人所无法完成的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贯通全书的系统性宏大思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7日至2024年12月20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包含开篇和18个专题91篇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是第一部分,为总论;第1个到第17个专题是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第18个专题是第三部分,主要讲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全书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和把握时代脉搏,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第五卷系统阐述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重要思想和科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这些成就在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书中提出的很多新思想、新认识、新判断,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历史方位感,具有“大历史观”的思维特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不仅运用“大历史观”来思考中国问题,还运用“大历史观”来研究世界问题。在第387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及系统的理论体系,为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开辟了新空间,实现了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思想富矿,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其中的“大历史观”战略思维,适用于一切工作、一切决策过程,适合于全方位的实践和思想。深入学习这些原创性理论,为我们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三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