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陈丽娟
父亲,再平凡不过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出生于解放前,成长于困难时期,经历了风霜雨雪,却始终坚持一份信念:风雨过后见彩虹。就是这份执着,他拼尽了所有把几个子女送出了大山,在当时的年代里,我们非常幸运能够走出小山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此,我们的人生轨迹与村里的同龄女孩也就截然不同了。
父亲一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父亲自幼丧母,长子如父,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读师范期间,为解决生活问题和爷爷生病住院的费用,利用周末时间去红坊挑煤做煤球卖,一边上学一边照顾住院的爷爷。可能正是困难时期的生活在他心中烙下了永不可磨灭的印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食不果腹的日子,方知粮食的珍贵,不可暴殄天物,敬畏劳动。所以,当我们把剩菜剩饭倒掉时,他会惋惜好几天。
善良的父亲见不得别人的苦,乐于助人。把儿子买给他穿的新袜子送给没有袜子穿的老人,自己穿着露脚趾的破袜子。听说哪个家庭比较拮据的孩子上高中或者是大学,会送上一点心意以资鼓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思想落后,对子女教育没那么看重,觉得家里十几亩的地更需要劳动力,但当年的父亲秉承一个观念: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哪个孩子辍学了,他便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有一年有个学生因意外事故腿骨折了,暑假时老父亲动员其住校温习功课,甚至亲自为其端水倒茶,最终这位聪颖的学生成了当年唯一一个从偏远山村的小学考入一中的,这也对低年级的学生起着不小的激励作用。那时,偏远的山村缺乏教师,父亲逐个去请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的学生回来代课,后来这批代课老师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继续深造,成了正式的公办教师,如今这批老师都已经退休,过上了老有所养的生活。已经当爷爷的这些学生有的就像是父亲的亲弟弟一样,时常关心看望父亲。这种纯粹的师生情谊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常言道父爱如山,沉稳而又有安全感。读高中时是父亲承担家庭压力最大的时候,爷爷生病,家里只有父亲一个月几十元的工资,可是父亲就一句话:你们只管读书,天下塌下来有爸在。再苦再累从未在我们面前发泄过情绪。正是父亲这种坚持和隐忍激励着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只可惜岁月不饶人啊,当年能清晨出发从老家小山村徒步翻山越岭几十公里到龙岩师范读书的父亲,现在,却因为一场病之后腿脚已经行动不便,如今,对他而言扶着助行器走100米路都是一种挑战了。虽然伺候老人并不简单,但是,我们并不会放弃,尽子女能尽的义务和责任,希望父亲的晚年更加开心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