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的若干思考
■王小庆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文化振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龙岩市通过创新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工程,探索出一条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本文从龙岩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实践路径、文化品牌构建逻辑、成效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龙岩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实践路径
1. 文化资源的活化与整合。龙岩市依托丰富的闽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等资源优势,通过盘活古建筑、旧祠堂等闲置资源,构建“1+N”文化阵地体系。例如,连城县四堡镇雾阁村通过雕版印刷非遗技艺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将“乡土记忆”转化为“文化符号”,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2. 文化载体的多样化与功能拓展。乡村文化会客厅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物理空间,更是集理论传播、文艺展演、教育培训、产业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例如,新罗区邓厝村依托邓子恢故居打造红色文化会客厅,结合红色村史、非遗演出等功能,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永定区中川村打造“翰墨中川”侨乡文化品牌,提升村民素质,促进产业发展;连城县培田村倦山美术馆通过“艺术家驻留计划”,吸引多元文化创作者参与乡村文化创作,推动艺术与乡村的深度融合。
3. 文化与产业的双向赋能。龙岩市通过“以文兴业”的模式,推动乡村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例如,武平阳民村的“水墨阳民”项目通过竹编研学课程、竹林骑行等体验项目,带动竹产品产值增长,并实现村集体增收。实践表明,文化品牌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认同感,还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
4. 文化惠民与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六进”文化惠民工程(理论传播进乡村、文艺活动进乡村、特色赛事进乡村、全民阅读进乡村、教育培训进乡村、宣传服务进乡村),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例如,武平县上镇村通过魏侃夫文化演出化解村民矛盾,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还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实现了“以文化人”的柔性治理目标。
二、文化品牌构建的逻辑与特色
1.“文明有象”的品牌内核。龙岩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品牌理念根植于纪晓岚“文明有象”的历史题词,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这一理念强调文化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足。通过将“文明有象”融入标识设计、活动策划和文化传播中,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了“文化符号+时代价值”的双重内涵。
2. 差异化定位与类型化发展。龙岩市根据各村文化资源禀赋,打造了历史传承型、文旅融合型、生态实践型等九大类型的乡村文化会客厅。例如,“院士故里·博士之乡”突出教育文化,“红色西陂·状元故里”彰显红色基因,“雕版古镇·非遗传承”聚焦传统技艺。这种差异化定位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同时通过类型化发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3.“1+N”空间布局与文化网络化。“1”指乡村文化会客厅主体,“N”指文化公园、文化景观、乡村舞台等配套设施。这种布局不仅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还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方式,构建了覆盖全市的乡村文化网络。例如,武平县帽村修缮老屋“竹苞松茂”作为文化会客厅主体,结合周边文化景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体验线路。
4. 数字化传播与品牌推广。龙岩市创新“直播+”传播方式,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影响力。例如,武平阳民村通过直播茶艺表演、竹编课程、网络带货等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关注乡村文化,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为乡村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可能。
三、成效分析:文化振兴的多维价值
1. 经济价值:文旅融合的产业赋能。龙岩市乡村文化会客厅试点村有效推动了乡村研学和旅游收入提高,带动了就业。例如,武平县桃溪村文化会客厅的茶旅项目产生收益,文化品牌建设直接拉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2. 社会价值:乡风文明的重塑。乡村文化会客厅通过文化活动、积分管理等方式,推动了移风易俗。例如,上杭县才溪法庭通过“村居法官说案例”普法宣传,将文化柔性治理与司法刚性规范结合,有效整治了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这种“以文化人”的模式,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构建了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3. 文化价值:乡土文脉的赓续与创新。乡村文化会客厅不仅保护了传统技艺(如雕版印刷、竹编、茶艺),还通过创新形式赋予其现代价值。例如,连城县培田倦山美术馆通过“艺术家驻留计划”,吸引自由艺术家参与乡村文化创作,推动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4. 生态价值:绿色发展的文化支撑。龙岩市注重将文化品牌与生态实践结合。例如,武平县阳民村以“十里翠竹”自然景观为基础,开发竹林骑行、龙河竹漂等生态旅游项目。这种“文化+生态”的模式,实现了乡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挑战与未来努力方向
1.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当前,乡村文化会客厅的运营仍面临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应进一步明确“1559”工作法(即“1个主体+N个配套”“5项任务”“5项机制”“9种类型”)的实施细则,细化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市级统筹、县级主导、乡镇落实、村级执行”的四级联动机制,合力解决文化会客厅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 避免同质化与推动特色深化。通过差异化定位和深度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力。一方面,应依托各村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IP”品牌。另一方面,需推动“文化+产业+生态”深度融合,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覆盖全域的文化旅游网络,吸引城市居民“下乡”体验乡土文化。
3.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人才短缺是制约乡村文化会客厅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首先,需完善“文化特派员”制度,选派专业人才下沉乡村。其次,应建立青年文化志愿者机制,吸引大学生、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参与乡村建设。此外,需加强乡土人才培训,通过“文化文艺名家工作室”“非遗工坊”等形式,培养本土文化带头人。
4. 品牌化与市场化并进。在巩固文化品牌的基础上,需推动文化产品市场化。首先,可建立“文化IP+商业运营”模式,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文化产品。其次,应推动“以文兴业”模式,通过文化活动拉动消费。此外,需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通过“村企共建”“文化众筹”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
(作者单位:龙岩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