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家的日子
■梁德荣
探家,就是回家乡探望亲人。对于当兵的人来说,探家,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其实,回乡探家的念头,是进入军营后就会有的,且会越来越强烈。但直到参军第三年,我才有了第一次探家的机会。于是,在接到探家通知的第二天早上,我便坐车踏上了返乡的路程。
老家,就是故乡,就是祖辈生息的地方。中国人对家乡的殷殷情怀,向来执著而顽强。你在那片土地上呱呱落地,一直到长大成人。说的是那方话,熟识的是那方人。那里的每一条大路小道,无不烙满你的脚印。当有一天,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和原因,或上学、或从军、或外出打工、或就想过漂泊天涯的日子......你远离了家门,在遥远的某一个你原本陌生的地方,筑下温暖的窝巢,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时,你会常常无来由地倚着门窗,凝望一个固定的方向。在那个方向,有你从小谙熟的人和事物。泥土下埋着你的祖先,大地上走动着你的父兄姐妹。那是你的老家,老家就如绷在心头的一根琴弦,轻轻一拨,便会叮叮咚咚流出温馨而略有些伤感的曲子。万般滋味,只有自己能品得出其中的酸甜苦辣。
那次探家,家乡还没高速公路,更没穿山越岭的高铁。我是坐长途大巴回家乡武平的,途中要在龙岩汽车站转车。坐在候车室里,突然听到附近有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旅客大声说笑,那熟悉的客家话涌过来,竟然把我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热泪盈眶。
回到老家,正逢过年,热闹自是不必多说的。东家转,西家坐,连轴转地去拜访亲朋好友,一家家地去吃饭,吃各家养的鸡鸭,喝他们自酿的米酒。一家还没吃完,另一家又上门来催去他家喝酒。那么多的叔伯兄弟,那么多的姑舅婶嫂,一年又一年地显老了,却还是那么热情好客,乡村的传统习惯,因他们的坚守,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那些年,家乡不少年轻人都出外打工、读书、工作,大多也在过年时回到了自己的家。和他们一起坐下来喝碗米酒,自家兄弟姐妹的那种情感,被激发得滚烫滚烫。
几年没回家,家乡一直在变,新房越来越多,门前的泥土路也变成了水泥道,这着实让我惊喜。我儿时记忆中的家乡,是贫穷而温情的。而今,乡亲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越来越富足,人情味还跟以往一样浓,多好的家乡啊。
探家的日子里,我发现乡风民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过年走亲戚,如果男的敢不喝酒,那是要被围攻指责的,还会被人看不起。如今这种硬劝人喝酒的情况几乎不见了。大家逐渐明白酗酒的害处,开始懂得喝酒多了也会伤身。
这是令人高兴的发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乡村的“沉沦”现象总能引发热烈争论。而且总有这样那样的实例,让人感觉人心不古,乡村的淳朴与情谊似乎不复存在了。在我看来,这是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虽然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主流是好的。拿我叔叔的话说,现在村里大部分人家都建了新房。千百年来人们住的土坯房,在短短几年间就被钢筋水泥楼房所取代。虽然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但亲情血脉所延续下来的情感伦理仍在顽强持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全家人都要一起过年,清明时节,千百里外的人都要赶回家乡多祭祖,这不就是乡村传统仍在维持和发展的明证吗?
老家的日子,当然还称不上十分富足。但家乡一直在朝着美好幸福的方向发展。春节一过,我又要回远方的军营。很多人也要出门,有的人则会选择留守乡土。乡村又会重新回到平常日子的状态。老家,站在遥远的一片充满阳光的天空下,宁谧,恬静,安详。永远,永远,成为我一生的关注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