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楼:中央红色交通线上写传奇


王小庆

永昌楼地处闽西群山深处,这座土黄色的客家土楼建筑静静矗立在半山腰。这天,我走近当年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隐秘交通站点——永昌楼,分明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这座楼与它的守护者们,用无数的血泪、牺牲,筑起了穿透黑暗的红色血脉。

1930年冬,在上海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条横贯沪、港、粤、闽、赣的“红色血脉”总长近3000公里,是土地革命时期连接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生命线。其使命不仅是传递情报、护送干部,更承担着为苏区输送紧缺物资的重任。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潮州、大埔、永定、上杭、长汀,最终抵达瑞金,在这条线路穿越敌占区、游击区和苏区,全程险象环生。这条隐秘战线上,交通员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守护交通线安全。

在永定区金砂镇下金村古木督自然村,永昌楼静静矗立在群山之间,它是当年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核心站点。1932年1月,闽西交通大站从永定虎岗迁至金砂的永昌楼,对外称“工农通讯社第一分社”,由李沛群担任首任站长。永昌楼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它位于陆道与水道的交会点。陆道从汕头经大埔、永定湖山进入金砂古木督,水道则沿韩江、汀江逆流而上至青溪起岸,步行至这里。无论是护送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还是运输电台、修枪机、印钞机等战略物资,永昌楼都是必经之地。据统计,仅1931年至1934年间,通过永昌楼护送干部70余人,运送黄金5000两、药品数吨,堪称“摧不垮、打不掉”的红色堡垒。

首任站长李沛群的名字与肖桂昌、曾昌明、熊志华并称“四大交通员”。这位广东潮州饶平籍的地下工作者,1908年出生,1926年入党后便投身工人运动,1928年担任广东省委与潮梅特委之间的地下交通员,1931年调任闽西交通大站站长,时年22岁。李沛群的护送任务往往惊心动魄。1932年冬,他受命护送邓颖超及项英亲属进入苏区。他装扮成商人,邓颖超则以“表姐”身份同行,途中巧妙应对敌人的盘查。更令人震撼的是,他曾多次运送黄金至上海,每次数斤重的黄金藏在身上,却从未被敌人发现。他的冷静与机智,成为交通员中的典范。他深谙“兵法”,善于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1932年冬,叛徒告密导致桃坑交通小站遭敌袭击,交通员邹春仁、李寿科为保护电台配件牺牲,李沛群迅速调整路线,带领队伍翻越险峻垭口,涉过一处处山涧,最终将电台配件安全送达瑞金。事后,他仍以“李掌柜”的身份在村里生活,仿佛从未经历生死考验。

永昌楼的辉煌,离不开闽西交通大站全体成员的付出。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专职交通员,也有普通村民。大埔青溪站的交通员赖德胜,因习练舞狮技艺,身手矫健,多次护送了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伯公凹站的邹端仁整个家族,为革命不怕牺牲;永定运输队的赤卫队员,将食盐、枪械、印钞机等物资从青溪一路搬运至苏区......

交通站的运作模式极具智慧。每段路程由不同交通员接力,物资运输采用“蚂蚁搬家”策略,分批分散运送;甚至利用山歌、民俗活动传递暗号。交通员的牺牲更是触目惊心。据统计,仅永定段就有郑启彬、杨雄初、张超等数十人被捕牺牲,最为令人感叹的是伯公凹邹端仁家族为革命杀身成仁成就“一门七忠烈”。他们中许多人连名字都未留下,但他们的血融入了苏区的泥土,滋养了革命的火种。正如当年地下交通员在回忆录中写道:“交通员的工作没有勋章,只有弹痕;没有掌声,只有墓碑。但他们用生命证明了,信仰比生命更重。”

今天,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仍能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脉动。永昌楼的夯土墙斑驳如旧,回廊间仿佛还能听见交通员的脚步声。游客们在“工农通讯社”旧址前驻足,聆听那段“无声的战场”故事。中央红色交通线的贡献,早已超越了战争年代,它不仅是一条情报、物资与人员的通道,更是一条信念的纽带,永昌楼与秘密交通线上交通员的英雄事迹,则是这条线路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