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生一世,乃见交情”
——记王源兴与陈嘉庚在抗战中建立的深厚友谊
陈嘉庚(中右)、王源兴(中左)与华侨学校学生合影
■游友荣
王源兴与陈嘉庚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华侨领袖、实业家和慈善家,尤其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及东南亚华侨社群中具有深远影响。两人在支持祖国建设、教育公益事业以及华侨社群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们还是一对好朋友,毛泽东曾挥笔题下“一生一世,乃见交情”来形容王、陈二人跨越35年的友情。
王源兴(1910—1974),又名健初,字潮澜,龙岩县西陂乡大洋村人。他14岁到漳州当学徒,16岁闯荡“过番”下南洋。初到新加坡,王源兴当过码头工人、三轮车夫、小贩、店员。后来,他向自己钦慕已久的华侨领袖陈嘉庚上书自荐。陈嘉庚拆阅信件后,立即被王源兴“好一手颜体字,文字也不卑不亢”(陈嘉庚语)打动,随即吩咐手下安排王源兴到公司下属的胶厂当工人。不到半年,识文断字又聪敏的王源兴便晋升为橡胶厂账房的“财库”(会计)。从此,王源兴便将陈嘉庚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但此时两人还未谋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爆发。陈嘉庚为支援祖国抗战,在新加坡出面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通知各埠派代表到新加坡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印尼苏门答腊首府巨港侨界推定当时已是恒丰公司经理、巨港中华总商会会董的王源兴及曾应时、白辰恭出席大会。到新加坡后,王源兴便去怡和轩拜望陈嘉庚。至此,陈嘉庚才得知,他就是那个写得一手好颜体字的青年。能够同仰慕已久的陈嘉庚促膝而谈,王源兴激动不已。陈嘉庚的平易近人、公忠体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此次大会上,王源兴当选巨港分会副主席。
回到巨港后,王源兴为了筹赈事业四处奔波,通过组织义演、义卖等活动,深入发动华侨为祖国抗战捐款,他还带头把自己企业的一半利润都捐献了出来。王源兴的努力得到陈嘉庚高度肯定,“他在巨港筹赈会募集的经费最多,支援祖国抗战作出大贡献。”1938年春末夏初,王源兴听说龙岩乡亲邓子恢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旧友曹菊如为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同学林海云为八路军总部副官长,非常振奋。他与陈嘉庚商量后,通过宋庆龄、廖承志的渠道将一部分捐赠物品转送给八路军、新四军。
抗战方殷,国民党派人在海外诽谤陈嘉庚。为了避免侨胞的分裂,陈嘉庚在报上登出启事,声明辞掉南侨总会主席职务。各埠分会闻知,急电挽留,要求紧急召开大会。王源兴作为巨港代表,赴新加坡出席南侨总会第二次大会。年轻的王源兴积极联络侨众,慷慨陈词,捍卫陈嘉庚先生的声誉。投票结果以151票赞成、1票反对,选出陈嘉庚继续担任南侨总会第二届主席。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王源兴回到巨港,恢复旧业,并当选巨港华侨总会主席。在侨居地,荷兰殖民主义者卷土重来,王源兴辛苦恢复起来的公司,又一次毁于荷军的战火。王源兴遂携家并将“恒丰”公司总部迁到新加坡,追随陈嘉庚先生,入驻“怡和轩”俱乐部,并迅速展开业务。很快,恒丰公司的转口贸易遍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声誉日盛。
陈嘉庚于1946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最具影响力的进步报纸《南侨日报》,王源兴积极鼎力支持,先后投入6万元入股,是继陈嘉庚董事长之后出资第二位。他担任副董事长,被公认为是陈嘉庚先生的左右手。《南侨日报》鲜明有力地表达和平、民主、进步、解放的心声,成为南侨的一面旗帜。
1951年,王源兴与黄洁、薛两清、李祝朝、施子卿等侨商组成华侨工商业回国考察团回到祖国。到达北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中侨委主任何香凝亲来看望。王源兴还专程拜望陈嘉庚先生。交谈中,陈嘉庚对他说:“源兴,新中国成立了,百业待兴,你钱还没赚够吗?不要回去了,留下来参加新中国建设,报效国家。”言语不多,却深刻地影响了王源兴的后半生。考察团返抵广州,王源兴即作出决定,将海外资金全部投资祖国建设。王源兴的举动,使他成为新中国“三资”企业的先驱者。
1956年9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倡议办厦门华侨博物院,王源兴积极响应,捐献5万元,名列陈嘉庚之后。
1956年10月,王源兴当选第一届全国侨联驻会副主席;1958年第二届为全国侨联驻会副主席;1961年8月为第三届全国侨联驻会副主席,协助廖承志、方方的侨联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为国家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奔波,终于病倒。已是全国侨联驻会副主席的王源兴常常去看望他,并向他汇报全国侨联的工作。一次探望中,陈嘉庚说:“源兴兄,我俩有缘分。《南侨日报》你是我的代董事长,全国侨联工作我是依托你这位驻会副主席。我比你大了36岁,我死以后,要葬在集美,你会送我回家吧,你也可以由鹰厦路坐火车回龙岩去看看。我已经跟毛主席、周总理建议,还要从龙岩把铁路继续修到赣州、梅县去。”这番肺腑之言,尽显两人之间深厚情谊与高度信任,他们的友谊早已超越年龄和身份,由共同奋斗的理想紧密连接。
王源兴与陈嘉庚的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作者单位: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