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上杭驷马桥
■ 周继章
上杭县城,历史上有一座桥,恰似“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它便是驷马桥。桥名取意“驷马高车”,寄寓着人们对功成名就、顺遂通达的向往,也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为上杭独特的文化符号。
据康熙丁卯年《上杭县志》记载:驷马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彼时,它立木为梁,原名“通驷桥”,是古代上杭、武平两县的主要通道,亦是上杭县湖洋、上登、六甲等地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两条清澈的小溪在深陂汇聚后,潺潺流经此桥,最终注入汀江,为这座桥增添了灵动之美。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驷马桥在历史的洪流中几度兴毁。明永乐九年(1411),上杭名士周永定率族人慷慨捐资重建驷马桥。此次重建耗银1840锭,可见工程之浩大。重建后的驷马桥不仅桥体坚固,还在桥面上精心架设房屋,立神龛祭祀,为往来行人提供了遮风避雨之处和心灵的慰藉。随后,周永定再次捐银500锭,在桥的东侧购置土地建造房屋,在桥的西侧修筑道路,并派专人看管维护,其善举令人钦佩。明景泰元年(1450),无情的洪水再次肆虐,驷马桥未能幸免,再次惨遭水毁。明成化十年(1474),时任上杭知县的肖宏积极作为,派人督工重建。此次重建在桥上立起了40块石板,使桥更加稳固耐用。民国二十年(1931),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又将桥上的亭阁摧毁,好在桥梁结构,依然完整挺立。
驷马桥整体采用长条的石块铺砌而成,长31米,跨度5.2米,桥高5.6米,桥面宽7.5米。桥台基础更是别具匠心,用大松原木埋没至水面,松木至今仍完好无损。古桥之上,建筑精致典雅,周围江天寥廓,绿树成荫,风景如画。过往行人无不为之陶醉,常常在此停留休憩,赋诗对歌,“驷马樵歌”的美誉由此而来,成为当时的“杭城八景”之一。
曾经的驷马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商贾云集、贸易繁荣之地。它作为上杭西南的重要门户,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名噪一时。民国初期,这里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边贸谷市,成为上杭最大的粮食集散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驷马桥谷市逐渐废弃。加之杭武公路的改道新建,这座曾经热闹非凡的古桥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华。
近年,随着上杭县的发展,驷马桥的周边地区得到大力开发。当地群众怀着对古桥的深厚情感,在原来石桥的基础上对桥体进行重新修整,安装了崭新的栏杆,使其焕然一新。如今的驷马桥畔,高楼林立,花园式的现代生活小区已然形成,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重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