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坝:武平历史上的商贸古镇


历史上的下坝墟(局部)(工笔画)廖国勇 绘

王小庆

这天上午,我漫步在这条古老的下坝墟街道上。刚下过一场雨,下坝墟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水汽和泥土的气息。街边的店铺早已开门迎客,店主们忙碌地整理着货物,准备迎接新一天的生意。不远处,下坝河潺潺流淌,偶有成群鸭子游过,打破了河水的宁静。

我沿着古街慢慢走着,感受着乡间的浓郁乡情。沿街店铺门里,不时传出几句亲切的方言,让人感到无比温馨。这条古老的街道,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如今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下坝乡位于武平县西南端,与广东省蕉岭、平远两县毗邻,境内有中赤河、中山河、差干河,三条河流在闽粤交界的河子口交汇。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使得下坝成为历史上闽粤赣边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十五世纪初,即明永乐年间,三保太监郑和、王景弘七下西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据史载,明宣德年间(1426-1435),蕉岭与下坝之间已经有了船只来往,但尚未形成规模。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下坝的商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当时,赣南各县的食盐,都由沿海船运至下坝,再从下坝挑运到江西罗塘进行交易,来往的挑夫日渐增多。为了方便交易,当地开辟了圩场,命名为“太平埠”。由于买盐的人需要这里下船,到河边的沙坝上取盐,因此得名“下坝”。随着盐米贸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商人来到下坝,尤其是江西宁都、雩(于)都、兴国、信丰等县的盐商和米商纷纷在此建筑盐馆、米馆,用于储存盐和米。广东沿海的盐大量通过水运到达下坝,再由肩挑至赣南各县;而赣南各地的米也通过肩挑运到下坝,再由水运至广东。

鸦片战争(1840-1842)后,五口通商,海禁大开,西方商品开始涌入中国。香港、广州、上海等地的洋货通过汕头进口,沿韩江、梅江再水运至蕉岭,最后驳运到下坝。这一时期,下坝不仅继续保持着传统的盐米贸易,还迎来了大量的洋货,如煤油、火柴、布帛、药材等。这些商品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下坝的市场,使其商业地位愈发重要。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下坝的商业进入了真正的繁荣时期。广东兴梅五属(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平远)以及赣南、上杭、永定、连城等地的客商争先恐后地来到下坝投资,开设各种店铺和转运站。此时的下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贸集散地,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被誉为武平的“小港”。

其时的下坝,盐米贸易是其商业的核心。据专家学者田野调查,当时下坝共有盐米专卖商店32家,其中包括宾昌、泰来、益成昌、德昌泰、合兴祥、天祥、同盛、万和、益丰庄等知名店铺。这些商店不仅销售盐和米,还承担着储运功能,确保货物能够顺利运往各地。除了盐米,下坝还有14家果杂百货商店,其中一些店铺兼营盐类商品。这些商店出售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布帛、药材、京果、百货等。下坝的酒店业也非常发达,共有20多家,其中7家专门经营米烧酒,16家经营黄酒。这些酒店不仅是商旅歇脚的地方,也是社交和娱乐的场所。下坝的药材店数量众多,尤其以中药店为主,共有13家,药材店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武平县城,显示出下坝在医药贸易方面的独特地位。

当年,下坝纸行业也相当发达,主要的纸行有天祥、华新、盖兴三家。此外,还有油房一座,专门榨茶油和桐油;水碓两座,用于碓香粉糕粉和白米。这些手工业作坊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下坝的客店业也非常繁荣,共有20多家客店,提供住宿服务。从下坝墟入口瑶前起到河唇排、猪子神下,共有盐馆、米仓及半营生意的店铺三四百间。每逢墟期,仅岗背街到田垄街短短的距离,就需要半小时才能走完。

走在下坝墟,你还可以感受到那份独特的边城气息。作为闽粤赣交界地带,下坝的语言生态极具特色。当地居民的客家话夹杂着粤语词汇,尤其在商贸术语中,如“咸货”(盐)、“米担”(米商单位)等,直接沿用梅州方言。下坝的民间信仰多元并存。天后宫供奉妈祖娘娘,是来往商船远行前必祭的神祇;而文祠塔则承载着本地及各地客人对文运的祈愿,殊为可惜的是该塔在“文革”中被毁,只留下塔基。

今日的下坝墟,虽不再有挑夫络绎不绝的盛况,却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那老宅的青石外墙、古巷的烟火气息、村落的袅袅炊烟,连同下坝河缓缓流水,令人感慨:这座边城古镇,既是商贸与岁月交织的见证,也是文化与生活延续的活化石,它用斑驳的墙壁与静默的古迹,讲述着下坝的辉煌过往,也以包容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