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田:驮在马背上的古村落
冯田村俯瞰
■ 陈龙林
南龙铁路穿行于玳瑁山的崇山峻岭间。坐在动车上凭窗外望,双洋站附近的隧道间隙,一个美丽的村庄倏忽闪过——那便是冯田。它宛如绿水青山环抱的童话世界,连名字的由来都饶有趣味。当年徐霞客行经此地,想必也会驻足流连。
冯田村是漳平市双洋镇温坑村下辖的自然村,距宁洋古镇约5公里。应“竹林童话”曹总盛情相邀,在漳平水仙茶飘香之地——大会村品茗后,我们踏上了探访冯田的旅程。
自乡道007村口俯瞰,冯田村静卧于南北两山夹峙的小片平地。古朴屋舍依偎在北山脚下,村中田园阡陌纵横。一条清溪如玉带,沿南山脚潺潺流淌。房前案山,屋后靠山,皆是葱茏的原始森林与竹林。村庄一片静谧,唯有鸡犬相闻,间或动车呼啸掠过,恍若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漳平市地名志》(1996年版)载:“冯田村在温坑溪畔,原以境内有田形似马,名‘马田’。后以此名不雅,更为今名。”初闻此说,我尚不解其意。直到网友“宁静致远”发来高德地图截图,惊呼“村庄建在马背上”,方才如梦初醒!转与曹总诸君共赏,众人异口同声:“像马!太像了!”古人既无高德地图,亦无航拍之器,如何洞察这田园形貌并予命名?唯一的解释,便是他们登高俯瞰家园——自南山远眺,一片马形田园豁然眼前,“马田”之名由此而生。后虽改为“冯田”,但马,仍是那匹静卧的骏马!
曹总引我们至温坑溪畔,领略宁洋古道遗韵。据《徐霞客游记》载:“崇祯改元戊辰之仲春,发兴为闽、广游。”1628年三月二十七日,徐霞客自永安沿宁洋古道抵达宁洋县城。是日行程,他从较平缓的林田、坑源溪边古道,转向险峻的马山岭,翻越山脊后,循山岭古道至二十四溪,再穿行坑谷,经温坑南行至冯田。此时,伴他同行的温坑溪折向东流,汇入石坑溪。他在游记中写道:“渡溪桥而南,大溪遂东去。”昔日木桥早已被洪水冲毁,唯溪中古桥墩犹存。我们踏过架在古桥墩上的两根电线杆拼成的桥面,循着徐霞客的足迹,走进山岭间的宁洋古道。此情此景,奇妙非常,仿佛穿越397年时光,瞥见那位风尘仆仆的古代“驴友”。他跋山涉谷一日,疲惫不堪,眼见宁洋县城在望,便驻足小憩。古道旁老树虬枝,对岸溪桥人家,此情此景,恰似元人马致远笔下的闲适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那“瘦马”二字,不正暗合了眼前这片马形田园吗?
伫立古道,神思恍惚之际,一列由北向南的动车倏然钻出北隧道,闪电般呼啸而过,隐入南隧道。这体验愈发奇妙!咫尺之间,古今交错:从永安至宁洋(双洋),动车不过一刻钟,而当年徐霞客却在古道上跋涉了整整一天。真可谓“霞客一日途漫漫,动车一刻路轻穿”!
冯田的屋舍,除边角二幢现代楼房外,皆为依北山脚而建的三合院老屋。它们整齐错落,坐北朝南,尽显中国传统建筑智慧。这片古老村落的前方,便是开阔的田园。生活区与生产区泾渭分明,道路笔直通畅。这无疑是古代村落规划的典范之作。
冯田是个“小姓村”。全村户籍人口不过百余(常住仅40多人),却分布着邱、赖、吴、汪、吕、谢、曹七姓。村中一处名唤“陈家坪”的小地,曾是陈姓人家居所,如今唯余残基。世代以来,不同姓氏的人们在这片美丽的田园上繁衍生息,和睦共处,安居乐业。这里没有“人欢马叫”的喧嚣,唯有“马放南山”般的宁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静而美好。
曹总的文创企业“竹林童话”坐落于田园阡陌交汇处。他曾在广东深圳、惠州、汕尾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二十余载。2024年6月,他携富有创意的川籍夫人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开发集美丽乡村建设与竹工艺品加工于一体的振兴项目,已成功推出30余款竹工艺文创产品。
展望未来,曹总已绘就“美丽冯田”文旅蓝图:规划民宿、农家乐,打造水系景观,种植花海,增设游乐设施,做大做强竹文创产业,可谓满怀雄心。若能充分融合本地独特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冯田地名文化、徐霞客足迹、多元姓氏文化、传统村落风貌——并依托动车带来的便捷交通,“美丽冯田”的愿景,定能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