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试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
■ 李英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改变了新时代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尚俭戒奢、崇德尚廉、实事求是等价值追求高度契合。
一、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等传统思想与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奢靡之风的赓续传承
“简约自守、力戒奢华”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家规家训中乃至于口口相传的谚语俚语都体现着中国人对于尚俭戒奢、克勤克俭的追求。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名言;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家训;还有“节俭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的俗语等。这些主张都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的“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奢靡之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等传统思想与廉洁从政的现代转化
“廉”和“勤”是我国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志士孜孜以求的大义美德。儒家就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的“六廉”思想,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有“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的诗句,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清官廉吏,如包拯“包青天”、以清廉著称的于谦、“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等;三千年前的召公奭“甘棠遗爱”书写勤政佳话,三国时期诸葛亮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诠释了勤勉奉公的诺言,东晋的陶侃为官一方,勤慎行政,未曾有片刻懈怠,唐代房玄龄夙夜勤强等。廉洁和勤政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等思想,以及古圣先贤和直臣廉吏的嘉言善行都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所要求的廉洁从政薪火相传。
三、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等传统思想与坚持务实的一脉相承
中华民族是务实的民族,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自古以来流传的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都体现着先人面对问题积极建设与改变,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提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阳明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明末清初史学家顾炎武凝练概括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一直以来反对纸上谈兵、华而不实、光说不练,千百年来我们脚踏实地、躬行实践建设着我们的华夏大地。这些思想都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倡导的坚持务实相融通,在新时代我们要脚踏实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殷殷嘱托,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当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宝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内容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提供精神滋养;要发挥闽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的作用,闽西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正义廉明,民间有祭拜代表清平公正的獬豸神的传统,将具有刚正廉明内涵的冠豸山奉为“客家神山”,众多客家家训共同追求“廉”的优秀品质,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直臣廉吏如石应岳等;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形式,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创设多样的学习场景和教学模式,发挥博物馆、艺术馆的作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龙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等。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让优良作风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