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返乡记


位于四川省富顺县城刘光第墓园的刘光第塑像 宋客 摄

王小庆

湘湖村,宛如一颗镶嵌在武平县湘店镇的明珠,青山绿水,散发着古朴宁静的气息。村子四面环山,南流的汀江蜿蜒穿过村庄,仿佛是大自然为这片土地绘制的一条蓝色丝带。江水两岸,绿树成荫。村口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桥身由青灰色的石头砌成,历经岁月的洗礼,石缝间长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1895年秋天,刘光第就经过这座桥——他应邀踏上了前往湘湖村的寻根之路。这一年,他已是清朝刑部主事、军机章京。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来到了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湘湖村。当他站在村口的这座古老石桥上,望着梦中常常出现的山水和村庄,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湘湖村的景象与记忆中的画面重叠在一起,让他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那些曾经在四川省富顺县赵化镇卢家嘴度过的日子,那些与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瞬间,一一浮现在眼前。

康熙年间,刘光第的十六世先祖刘雍琳从湘湖出发,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移居四川富顺县。尽管家族已经迁徙数百年,但刘光第始终对这片故土怀有深深的眷恋。这次返乡,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他深知,湘湖村不仅是祖籍地,更是一个承载着家族精神和文化的地方。

走进村子,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热情地迎接这位远方归来的游子。刘光第走访了祖辈留下的故居,参观了村里的祠堂和庙宇。他在祠堂里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他还为先人撰写了许多楹联和诗词,这些作品不仅赞美了先人的德行,也表达了他对家族历史的崇敬之情。

刘光第与湘湖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在湘湖村的祖上刘隆。刘隆走出家乡大山后,担任过明朝大理寺卿,曾在多个地方担任要职,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刘隆与刘光第之间相隔18代,约480年,闽蜀远隔千里,然两地刘氏同脉同宗,“十八世祖孙同年乡会,数千里闽蜀一脉源流”(刘光第撰联)。刘隆的后代即刘光第十六世先祖刘雍琳虽迁往四川富顺县,但家族的根仍然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回到这里,他深切感受到先人的教诲和期望,也能找到自己作为家族一员的责任和使命。

在湘湖村,刘光第为先人撰写了许多楹联和诗词,还积极参与村中的各项事务。他鼓励年轻人努力学习,为家族和社会做出贡献;倡导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刘光第特别关注家族祠堂的修缮和保护,为祠堂撰写楹联,“赤麋引避安全众,绣廌褒荣积累深”。这副楹联典出《后汉书·虞延传》,意思是:像赤麋一样聪明,懂得避开危险,保护百姓的安全;像绣廌(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一样公正,以仁慈之心对待他人,积累深厚的功德。他为村中的庙宇题写了多副楹联,如“霜凛柏台风清杭服,春回晋臬秋足边粮”。这副楹联典出《后汉书·陈宠传》,意思是:如同寒霜覆盖的柏树,清风拂过杭州,象征着清正廉洁的官风;春天回到山西,秋天丰收的粮食充足,象征着丰年和繁荣。这不仅是对先人功绩的赞扬,也传递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刘光第还为大禾镇湘村宗亲撰联:“一挥累纸恣奔放,千日论诗喜琢磨”。这副楹联表达了他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执着。意思是:在笔下尽情挥洒,自由奔放;花费千日时间,反复推敲诗句,追求完美。这不仅是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为桃溪宗亲撰联“何人得似苏司月,恨我不识元鲁山”,这副楹联引用了宋代诗人苏轼和唐代诗人元德秀做比喻。意思是:谁能像苏轼那样才华横溢,又有谁像元德秀那样高洁不凡?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和对自己未能亲眼见到这些人物的遗憾。这副楹联不仅是对文学经典的致敬,也传递了他对文人雅士的崇敬之情。

他为武东六甲宗亲题字:“为善最乐,读书更佳。”这八个字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情,而读书则是提升自我的最佳途径。这不仅是对宗亲的教诲,也是对后人的勉励,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人的美德,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为湘店店下宗亲撰联:“不看雏首终无事,惟问鹤膝何猿肥。”这副楹联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意思是:不要只关注表面的小事,而是要深入思考,关注本质问题;就像鹤的膝盖和猿猴的肥胖一样,表面上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不仅是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对为人处世的启示。

刘光第在回湘湖寻根访祖期间,还到了本县桃溪、芦航、五心斜(旧地名)等地,历时半年多。在返回京城时,他还把湘湖村族亲刘应和带上,让他到北京读书。经过店下村时,刘光第把写有“谨身节居”四个大字的横幅赠给“同顺昌”店老板刘志通。谨慎行事,节约持家,才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刘光第回京取道店下,乘船上溯汀州。途经刘屋坑(长汀县境内),当地群众含泪哭诉他们常受附近恶族刁民欺凌敲诈,发案多起,但上司置若罔闻,不予过问。刘光第听罢,就在他们的状词上写上“案情的确,明察秋毫”八个字,当地群众把它送上县衙后,县官见状,就接受办理了。刘光第到江西会昌后,住在一间小客店里,店家告诉他:我的店小,又是外地人迁到这里开店的,常被欺负,夜间常有小偷来窃,实在不堪其扰。果然,是夜,刘光第的靴被贼偷去。第二天刘光第叫刘应和拿着一把扇子去见县官。知县见了扇子即下命令,手下迅速找回了这双靴子。当知县再通知城中知名人士前往客栈送礼时,刘光第带着刘应和早已离开会昌返京了。

刘光第在湘湖期间,每一天都很充实。离开时,心有不舍。他知道,这片土地承载着他和家族的记忆,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他希望家族的精神代代相传,让每一个家乡子弟都能铭记先人的教诲,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