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之中看作风


向贤彪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常讲,共产党的“延安作风”打败了国民党的“西安作风”,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那么,“延安作风”和“西安作风”究竟区别在何处,以下三组事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和启示。

从一次宴请看作风

讲一餐饭中有政治、有民心,或许有些抽象,但通过具体事例来看,就变得具象而实在了。

许多人都熟悉这样一个例子: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蒋介石花了800大洋来招待,顿顿山珍海味、餐餐美味佳肴,弄得客人苦不堪言,不得不在报纸上连续三天发出罢宴声明;而在延安,毛泽东请他吃晚饭,桌上只有白菜、咸萝卜干,外加一碗鸡汤,鸡还是向邻居老大娘借来的,整顿饭下来,不过1.5元。一餐饭,陈嘉庚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山沟里的党”与人民的水乳交融,看出了这个党质朴廉洁作风中蕴含的远大志向。后来,他在缅甸仰光华侨欢迎会上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还有一个例子:1939年5月,著名学者梁漱溟到国民党政府驻地东里店考察乡村建设,他讲述了当时招待的情景:“我赶到东里店的一天,大小官员聚会一处,雍容雅谈,晚七时欢宴,酒菜奢侈,竟有从青岛运来的啤酒汽水。”6月,他来到了沂水县虎岩庄八路军某部,随部队在庄外山沟里休息吃饭,饭是红薯加豆薯煮粥,没有菜。两者相比,他感慨良多,从国民党奢侈享受与共产党的艰苦朴素中,看到了两党的本质区别。

同是一餐饭,反映了两个政党完全不同的作风,一个俭朴清廉、昂扬向上;一个奢靡腐败,追求享受,也必然折射出各自不同的前途命运和历史走向。最终人民选择了共产党,抛弃了国民党。

从一次治蝗看作风

1943年前后,晋察冀鲁豫地区爆发了严重的蝗灾,那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落下来满地狼藉,眼看庄稼颗粒无收。面对如此灾情,当地群众心急如焚。边区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紧急动员军民投入治蝗虫战斗。八路军边区某团官兵奉命灭蝗,起早贪黑,身手不凡,4天内捕获32000斤蝗虫,保护了当地群众的庄稼,却不肯喝群众一口水。反之,在日伪统治区的河北青县,下拨的3万元治蝗虫经费,一半被用于开会、出差,三分之一被用于宣传,还被用于宴请、听戏,最后没有一分钱用来购买灭蝗药品药具。这一正一反治蝗事例,均被当地百姓记录在地方志中,见证了两支军队对人民群众截然不同的态度。

延安时期,陕北有首民歌唱道:“瓜连着蔓子,蔓子连着根,老百姓连的是共产党,共产党连的是人民。”作为党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当年在晋察冀根据地遭遇旱灾和日寇封锁扫荡的情况下,不仅帮助群众积极灭蝗,而且还严禁部队采摘村庄15里以内的树叶,不准在村庄周围挖野菜,“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与民争食。”相比之下,国民党军不仅不帮助老百姓灭蝗,还将灭蝗经费挥霍殆尽,哪管老百姓的死活。谁将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人民群众宁愿自己的亲生骨肉饿死也要尽力抚养烈士遗孤,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省下来粮食支援人民子弟兵......这就是他们的选择。“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人民群众的养育之恩,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一次馈赠看作风

1946年初,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奉命担任临汾军事调处执行小组中共首席代表。一次,陈赓到北平军调部办事,他的黄埔军校学员、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李文请他吃饭。李文见他一身土布衣,便要送他一套将校呢军服,陈赓毫不犹豫谢绝了。而同一时期的国民党官员面对美国方面的馈赠,却是另一番情景。时隔多年之后,一位当年的美方人员回忆说:“我们抵达临汾时,准备了一些军大衣,国民党人员接受了我们的馈赠,并且都穿着身上,共产党人员都没有。这件事使我感到,陈将军是不接受‘贿赂’,不放弃原则的。”

如果论当时的部队装备和生活条件,物质匮乏、最需要帮助的当然是共产党方面。而身为共产党人的陈赓,面对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美方的馈赠,他都一概不受、断然拒绝,这不是自命不凡的清高,而是对物欲的一种淡泊、对原则的一种坚守,对精神的一种追求。无论是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但他“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还是陈赓面对馈赠心有定力、不为所动,都彰显了共产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格魅力。抚今追昔,艰苦朴素的作风弥足珍贵。“君子忧道不忧贫”。今天虽然时代不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身上的浩然正气不能少。只有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自觉捍卫道德与信仰高地,才能永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