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武平上赤陈氏开基祖陈四六郎的传奇人生
■陈远河
陈四六郎是武平县中赤镇上赤村陈氏开基始祖,也是汀州历史上有名的武将。据陈氏族谱和汀州相关地方志记载,陈四六郎为东安桥六郎公第六世孙,生于明中后期,官至都司(正四品武官),其人生轨迹与明成化至正德年间(1465—1521)闽粤赣边陲的动荡局势紧密交织,在历史上极负盛名。
乱世烽烟,展英雄本色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武平千户所驻将刘铎联合佃户丘隆起义,攻掠江西石城、广东揭阳等地,闽粤赣交界区陷入混战。彼时,陈四六郎正值壮年,其家族世代扎根武平,亲历过洪武年间千户所屯田带来的安宁,亦目睹了成化朝纲腐败致民变的燎原之势。朝廷为镇压起义,特设汀漳兵备道,并移驻汀漳守备司于武平千户所,由名将西宁、伍希闵统兵围剿。陈四六郎凭借过人武艺与兵法韬略,被征召入军,率乡勇配合官军作战。传说他曾在武平县武所(今中山镇)城墙上以“伏虎阵”截断义军粮道,又以祖传“陈家六步枪法”单骑突围,救出被困百姓百余人,自此声名鹊起。
屯田安众,立爱民之名
起义虽暂平,然武平地处三省要冲,盗寇频发。陈四六郎深谙“兵农合一”之道,效仿洪武旧制,推动军屯改革。他率部于万成乡(今中赤镇与下坝乡接壤地)开垦荒地,引溪流灌溉,建粮仓、设陂圳,使军户与百姓共耕。据载,其屯田之法“三分守城,七分种田”,不仅缓解军饷压力,更令流民归附,武平一时“粮丰足食,市井喧阗”。民间流传,他曾将朝廷赏银悉数购粮赈灾,百姓感念其德,自发为其立“护民碑”于北门坊东安桥畔。
汀江鏖战,扬武将之威
明正德(1506—1521)初年,广东流寇勾结赣南盗匪再犯武平。陈四六郎时任汀漳守备司将领,借汀江天险布防。他命人仿宋人黄焕国(潮州揭阳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登进士,官至汀州通判)开凿的航道设伏,以火攻焚毁敌船数十艘,又亲率轻骑沿江追击,直捣贼巢。此役后,朝廷特赐二百五十斤铜钟一座,铭其功绩。钟身刻“镇疆安民”四字,送往中赤乡上赤村陈氏宗祠。后经数百年,此钟下落不明,然史书未载的是,陈四六郎英勇迎战的同时,也号召自己的家人一起上阵,誓言“陈氏世代守此土”,由此威名远扬。
传奇人生,祖辈家声远
晚年,陈四六郎归隐上赤村,倡建社学、修桥铺路。他的重孙子后也官至都司,传为四代两都司的佳话。朝廷更是在山下陈氏宗祠门口立有石旗杆两根,以旌表陈氏家族忠勇精神。其家族后裔于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播四方,却始终传颂祖辈“武德济世”之训。今陈四六郎的祖地东安桥旁,些许古建群中,仍可见徽派马头墙与客家围屋交融之景,恰似陈四六郎一生融军旅刚毅与文治仁心之缩影。而武平民间“都司夜巡”的掌故,更将这位明代将领的形象化入山岚月色,成为梁野大地经久不息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