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直隶州和首任知州张廷球
■陈健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朝廷于苦草镇(今龙岩市区内)设立了新罗县。唐天宝元年(742),以龙岩城东名胜有龙岩洞而“始改新罗为龙岩”。云:龙岩县城“东峙翠屏,中结岩穴,石壁古峭,露双龙纹,因名龙岩”。
清朝建立以后,“生齿日繁,人文日盛”。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加强治理,调整行政区划势在必行。《四部丛刊三编·史部》:“清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二十七日,福建总督郝玉麟,福建巡抚赵国麟上疏朝廷:闽省下游泉(州)漳(州)二府,俗悍民刁,健讼好斗,所辖地方广大,实有鞭长不及之处,应各设直隶州,互相分理......漳州府所辖龙岩县,上接汀州,下通延建,距漳州府竟有三百余里,一切公事呼应维艰。查龙岩东至漳平,西至宁洋,各七十里,应以龙岩县改为直隶州,以漳平、宁洋二县就近归其管辖,均于地方实有裨益”。《清实录》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五月,清廷“吏部等部门议覆福建总督郝玉麟疏奏酌核海疆情形,增改府州县事宜......漳属之龙岩县改为直隶龙岩州,隶漳平、宁洋二县”。
龙岩直隶州设立后,清雍正十三年(1735)五月,安徽桐城人,朝廷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张廷玉同高祖父的堂弟张廷球“知龙岩州事”,至龙岩走马上任。
张廷球,出生于名门望族,清朝时期,桐城张氏家族通过科举、荫补、捐纳等多种途径,在200多年间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在朝廷和地方上建立起广泛的影响,创造了人才辈出的奇迹,涌现出了张英、张廷玉父子均在朝廷中任“宰相”的荣耀。史料记载,张英,清代名臣,文学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被敬称为“宰相”)。张英虽然地位崇高,却为人忠厚廉俭,谦和礼让,信奉“终身让路,不失尺寸”。宽容旷达的他因“六尺巷”的故事被广为传诵,至今带给人们许多启示。张英六个儿子中,有四位地位显贵,尤其是二子张廷玉,于清康熙、雍正朝时担任过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等职,最终成为乾隆朝的辅政大臣之一。“廷”,为张氏第十世的字辈。在“廷”字辈的兄弟中,入仕者众,除地位显赫的张廷玉外,张廷琰、张廷球两兄弟与福建有缘,均担任过闽省福清县知县。清雍正元年(1723),张廷琰出任福清县知县,雍正五年(1727)赴台湾府台湾县任知县(台湾府当时为福建省所辖),后又升任山西岢岚(今忻州)知州、汾州知府、太原知府。雍正九年(1731)张廷琰堂弟(同高祖父)张廷球继任福清县知县,任职五年后升任龙岩州知州。
张廷球到龙岩任知州“时新州初立,诸事草创,廷球殚虑经营”。于是他按照州的规制修学宫,建公署,复书院。当时,“改邑为州后”,上官学的名额“乃其就”,张廷球及时上疏“内题请加额”,以实现“振兴士习,培养文风”。注重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建设,采取发动官员带头捐献年薪。
“爰倡捐岁俸”和“示告州大夫父老共商其事”等措施,修建龙岩通往溪口(今万安镇政府所在地)、漳平、宁洋,以及龙岩往漳州、汀州等官路,经不懈努力,“乃今不数月而先后告竣”,“今而后四达之区俱成康庄”;龙岩州城东之东津(俗呼东桥),是通往(龙)岩东、(万安)溪口、漳平、宁洋之“要路”,乾隆二年丁巳(1737)四月,龙岩“淫霖数昼夜,洪水骤发”,东桥“桥板悉冲散”,过往行人仅靠“䑡舟(小船)以渡”。张廷球带头捐出俸禄,以此号召大家踊跃捐资筹款,改建浮桥十八座,“越三月而告成”,方便行人安全过往。乾隆三年(1738),张廷球主持纂修《龙岩州志》,志书记载了龙岩及所辖漳平、宁洋两县自建置到乾隆三年(1738)共1000余年自然、社会和人文历史,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古代地方文献资料。此外,筑陂修圳引水,确保城乡民众生活用水及田地生产灌溉用水。
张廷球有着良好的为民和服务社会的精神,在龙岩知州任上,“振兴厘剔,卓有政声”,因而“纤悉备至”深受士人爱戴和尊敬,“州人立祠祀之”(张公祠位于龙岩城东平在坊)。
张廷球于龙岩任知州已经过去了290年,但这里的人们依然能闻其大名,民间还流传着他的故事,这应该就是“人去政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