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永定虎岗的群众文艺


赖铭传

我是永定县(区)虎岗镇人。我爱我的家乡。几十年漂泊在外,每每回忆起故乡的一切,总是特别温暖、特别亲切。

虎岗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历史上群众文艺特别活跃,给孩提时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唱革命歌曲。当时我在上小学,最先听到的歌声是驻乡政府的解放军县大队所属区中队战士列队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校则开始教唱《国歌》和《东方红》,乡里开会时也唱,有时也教唱。我的大哥当时刚小学毕业,还担任团支部书记,我看到他就在团支部教唱歌。那时乡里还办了夜校,他又“兼任”夜校老师,而上夜校的则是清一色的女孩子,而且大多数是童养媳或养女,她们渴望识字,也渴望和男子汉们一样学会唱歌。一段时间后,许多人还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在学校则学唱更“复杂”一些的歌,如《二月里来》《解放区的天》《嘿啦啦嘿啦啦》《志愿军战歌》《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等。

除了唱歌,虎西乡(村)还在大竹园成立了俱乐部,它设在晏田祠旁一幢被没收归公的楼里。俱乐部成员是每逢元宵节参加十番演奏的“乐师”和新加入的器乐爱好者。他们演奏的曲目主要是广东音乐和苏区时期流行的乐曲,其中有我听会,也学会用二胡拉的《过江龙》等。俱乐部负责排练每年元宵节的十番乐曲和船灯歌。

看电影。那时乡里男女老少不知电影为何物。毗邻的高陂上洋放电影,人们惊奇得很!由于虎岗交通不便,又大又笨的发电机难搬运,放映队自然望而却步。急切见识电影的人只好步行去上洋看电影。后来,与放映队协商,请他们雇人把发电机和放映设备从上洋搬来,所需费用从门票收入中付给。放映队同意了。我和其他同学亲眼看见四个大汉“哼哈哼哈”地扛着几乎和吃饭桌一样大的发电机,行走约20里后放到虎岗中心小学大门内。虎岗人终于第一次看上了电影。记得放映场地就在中心小学左前方田野,票价五分(或一角)。在虎岗放的第一场电影是张平主演的《钢铁战士》,第二场是田华主演的《白毛女》。以后抬发电机来虎岗放电影就逐渐经常化了,陆续放映过《少年游击队》(朝鲜片)、《南征北战》《女拖拉机手》(苏联片)、《神秘的旅伴》等。

排演短剧或多幕剧。我认为这是很了不起的!当时“下村”的文艺活动比较活跃,其中高陂的北山、西陂分别组建了汉剧团。西陂汉剧团来虎岗演出《十五贯》,地点在麻公庙(集市)。上洋则排演了当时著名的《血泪仇》,曾到虎西乡大坪演出。演员以上洋小学老师为主力。与此同时,虎岗的文艺活动也开始出现“戏剧化”趋势。

我记得虎岗中心小学成功演出了宣传婚姻自主的多幕剧《小女婿》。该剧梗概是: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女方父亲在媒婆引诱下将她“嫁”给一个还会尿床的11岁男孩,她只好逃出与恋人私奔。后在区领导干预下得以退“婚”,有情人终成眷属。老师们演出时把台词甚至歌词都改成了客家话,我至今还记得“男青年”的两句客家话唱词和曲调:“俺两人结婚你讲好不好?俺参加互助组生产勤劳。”当时我曾听到演男女主角的两位老师说这是从抚市或龙潭传过来的剧本。两位老师中,演“男青年”的是陈梅烘老师(黄田人),演“女青年”的是卢建联老师(龙潭人),后者是男扮女装。另外还有两位老师也是男扮女装:张超城老师扮演小女婿的妈妈,林振铃老师扮演男青年的妈妈(因为当时学校不但没有女学生,而且也没有女教师)。平时很严肃的赖彩昌老师扮演一个帮工,这个角色本来不会引人注目,但演他的人设计了一句台词,说“新娘花轿过洋古桥了”,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洋古桥是距演出地点不到一里的虎东乡政府所在地。

我记得虎西乡演出的剧目有两个,剧名忘了,只记得其中内容:一个是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另一个是宣传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必然性的。前者是个独幕剧,反映一个粮食投机商到农村去套购粮食,遭到农民斥责而灰溜溜离开的情景。我至今记得投机商自我介绍的几句台词:“我的名字叫许有富,家在许坊西村住,粮食买卖做了十多年......”后者也是个短剧,反映的是一个家庭在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社问题上出现的矛盾和最后正确解决的故事。这个剧我也参加演出了,我扮演主角的儿子,但只有一两句台词。可笑的是我当时虽然已被选为虎岗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长,每星期还要当两次放学时对全校队形“喊口令”的总值日生,但在戏台上却不敢看台下的人一眼,只牢牢记住导演所说演出中不能背对观众的指示,移动都侧着身子。

说到这里我想特别提出,在繁荣虎岗文化生活方面,虎岗中心小学作出了贡献。学校铜鼓队和腰鼓队每逢节日或庆典都要出动表演。特别是腰鼓队,为了宣传政府某项政策,经常要在麻公庙集市表演配合,往往从出校门开始,在老师两重一轻的钹声指挥下,一路敲击腰鼓到目的地,只在宣讲人宣讲时,才停下休息片刻。我从四年级起就是腰鼓队成员,至今还记得鼓点、动作和队形变换......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国防大学原战略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