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红馆前 绿馆前
■范晓莲
馆前,一座秀美而坚韧的小镇。它宛若一颗明珠,镶嵌于闽西长汀东北部的青山绿水间。其面积不过160余平方公里,却素有“汀东重镇”之称,更以“国家级生态乡镇”和“中国米粉之乡”的美名,吸引着无数探寻的目光。
馆前,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见证了革命的烽火与辉煌。昔日,这里曾是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的战场,是先辈们坚定信念的摇篮。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如今,每一座山峦、每一条溪流,都仿佛在诉说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绿叶,都铭记着革命者们不屈的斗志与坚定的信仰。
吊根岽,巍峨挺立于馆前镇复兴村,仿若汀东革命的守护神。严氏君化公祠,便隐藏于吊根岽的密林之间。它曾是红四军游击纵队参谋长严仕鉴烈士的故居,也是汀东游击队经常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严仕鉴,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却毅然投笔从戎。他带领汀东游击队英勇战斗,摧毁反动民团,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每当想起他不幸被捕后怒斥敌人、最终被木棍砸死的悲壮场景,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严仕鉴烈士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他的英勇无畏,正是红色馆前的精神写照。
馆前镇东庄村寨下自然村的马家大院,是寨下乡苏维埃政府旧址。1932年末,汀东县彭坊区寨下乡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领导着周边的革命斗争。寨下乡赤卫队英勇善战,多次与反动团防交战,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红军主力长征后,寨下周边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寨下乡苏与敌人进行了顽强抗争。虽然最终乡苏政府被敌人烧毁,但革命的火种已在这片土地埋下,只待春风一吹,即成燎原之势。
沈家大院,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独特建筑,曾是东方军司令部的驻地。1933年夏,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各苏区进攻,中央决定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东方军在这里集结,挥师南下,攻破连城,开辟了泉上、清流、归化纵横数百里的新苏区,完成了东征入闽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沈家大院见证了东方军的英勇与智慧,也见证了汀东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时至今日,步入沈家大院,看着墙壁上的宣传口号与标语,仍不禁心潮澎湃......
这些红色旧址,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娓娓诉说着那段烽烟往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馆前不仅拥有厚重的红色记忆,还拥有一幅幅秀美的自然风光画卷。
这里青山如黛,绿树葱茏,云雾缭绕,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尤其是被称为长汀八大名山之一的云霄山,更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山涧巧潭,陡岩奇石,美不胜收。置身于这个天然氧吧,你可以尽情呼吸氧离子,感受大自然赋予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汀东河、陈莲河、义家河等河流,如同一条条银色丝带,环绕于馆前的土地上。河流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漫步河边,河水清可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弋,鸟儿在枝头尽情欢唱。每当夕阳西下,河水被晚霞染成了金黄色,如同一幅美丽的油画,令人陶醉。
馆前镇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4.7%。这些森林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和药材资源,还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松鼠、野猪、雉鸡等各种保护动物,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自由生长,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在馆前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与绿交织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在这里,红色文化已经深入人心。馆前人民不忘来时路,时刻提醒自己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红色文化活动、修建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时,馆前人民也非常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他们积极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让这片土地更加美丽富饶。他们不仅种植水稻、豆类、蔬菜等,还发展了竹制品、豆腐皮、米粉加工等产业。特别是米粉,柔韧弹牙,深受市场欢迎。现有米粉加工企业2家、家庭式米粉加工点126家,产值近亿元。馆前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米粉之乡”。这种绿色发展模式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红壤热血铸忠魂,翠岭碧峰入云端。铭记初心志如铁,共绘宏图谱新篇!”馆前人民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珍惜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印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红与绿的交织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