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乡村“兜尾节”
■戴春兰
来吧!高高抡起棒槌,瞄准石臼正中狠捶下去,粘连着的糯米饭立马现出个深窝。旁边蹲着的人把手往冷水中一浸,立马用手抹下棒槌上的饭,眼疾手快地把旁边的米饭往中间翻挤——香糯的糍粑快做成了!
红皮白心的糯米薯浆慵懒地躺到面盆里,小火热油到六七分,小勺舀入,四方各一个,摊薄,慢煎。薯浆在油热情的怀抱中“滋滋”地唱着欢快的歌,金太阳似的薯饼出锅啦!
厨房里雾气缭绕,噼里啪啦热闹异常的是在烧大块,清新素雅的则是炰灯盏糕,两位大厨三口锅,煎炸炒齐上。天井边,手脚麻利的宰杀鸡鸭,力气大的挑水,妹子在洗葱蒜青菜,小伙清洗桌凳碗筷,大嫂在下厅摆桌,你来我往,欢声笑语不断。
金黄的阳光倾泻而下,戴氏宗祠黑瓦,青砖,高高翘起的兽角飞檐,上厅供奉着三洲先民的神祖牌,旁边挂着太公太婆的肖像,工笔描画慈眉善目。中间留有天井,种植着一排建兰,花开时别样馨香幽远。四角是一抱有余的厅柱,窗棂、廊柱是木结构,精雕细刻着兰草人物、凤舞牡丹、鳌鱼吐瑞等纹样,栩栩如生,显见功力不俗。
除清明祭祖外,宗祠就数重阳节最热闹了。因为“过了重阳无大节”,所以客家人又把重阳叫做“兜尾节”。每年此时,亲房族人出钱出力,买好散养的鸡鸭鱼肉,拿出刚收成的稻米、大薯,置办十来桌丰盛的酒菜请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过节。“千跪万拜一炉香,不当生前一碗汤。”乡邻们最懂得孝亲敬老,热汤烧饭暖衣,好脸色好言语,不然面面相熟,会被人戳断脊梁骨呢!
重阳登高节节高,我陪着老人们到对面的矮山岽上爬山。老人们三五成群,边慢走边拉呱家常,叽叽喳喳好似春天里喧闹的鸟雀。这个笑:“那两座山是我孙子承包来种杨梅的,每斤卖十五元,满山的杨梅都是金疙瘩呢!”那个嚷:“我家里人都去收槟榔芋了,一车车往外运,忙得连转身的工夫都没有!”话语满溢出骄傲。多年未返乡,年过八旬的父亲万分感慨:“真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啊!”
三洲曾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水土流失历史最少在200年以上。现在的三洲种植万亩杨梅,还被评为“全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元代的城墙、明代的祠堂、清代的民居随处可见,林果业、养殖业、旅游业悄然兴起,农民纯收入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带着甜味的和风扑面而来,混合着新酿的酒娘的醇香,似有春日里桃花扑哧一笑的娇憨。极目远眺,仿佛秋天把丰硕的口袋一股脑儿倒出来:河滩边丛丛簇簇五彩缤纷的格桑花,乡邻们在荷钱般挨挨挤挤的槟榔芋田里躬身收获。蔬菜大棚里,柚子大小的红心芭乐用纸袋精心地包裹;火龙果在花架上肆意攀缘,饱胀得几乎要裂开了;锦绣黄桃只剩些尾果,黄澄澄地高踞于枝头;百香果藤蔓缠缠绵绵,挂满铃铛一般金黄的紫红的累累果实......端的好一幅山乡锦缎!老人们青铜古菊般的脸上全是幸福的褶子,难怪小城里八九十岁寻常事,百岁老人村村有,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长寿之乡”呢。
烧大块肉皮酥软,色泽金黄,配笋肥而不腻;白斩鸡鸭皮薄肉韧,蘸上葱姜盐汤芬芳四溢;炖汤滚烫,味道清甜得如同久远的童谣......每道菜都盐味登对又软烂,特别对老人的口味。再倒上浓郁的酒娘,他们带着无比满足的欢欣,欢畅地起坐喧哗。这时,104岁的戴学生妹清清喉咙道:“我唱首山歌敬大家一杯酒,祝大家都活到三百岁!”轰然叫好声中,略带沙哑的歌声响起:“有胆唱歌不用愁,你起高台我登楼。中央政策定得好,丰衣足食样样有。样样有啊样样有,多谢中央出计谋!雕龙画凤全靠党,安乐日子在前头!”
于是,我们怀揣着美丽的心愿,与拔节生长的村庄日夜相对,在这片红土地上精心密植下多彩的秋,记取乡村至为绚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