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上杭县通过创建星级“红领共富工坊”,实现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建好“小工坊” 奏响“共富曲”
图为上杭县白砂镇打造“青绿富农”红领共富工坊,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骨碎补种植技术。
■通讯员 张锋育 黄洪辉 文/图
8月8日,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丰乐村的村民李杨昌看到自家田间的萝卜、芥菜长势喜人,心里很是高兴。据了解,村里成立的“畲味小菜”红领共富工坊早已订制了他家所种植的农产品,并按保护价收购。自去年以来,仅种植萝卜、芥菜这两项就让他增加收入2万余元。
李杨昌的经历正是上杭县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为契机,率先在龙岩市推进星级“红领共富工坊”建设,通过企业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联建共联,实现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一个生动缩影。自2023年推行以来,全县已成立“红领共富工坊”32家,带动从业人员1.6万余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较2022年增加3000多万元。
创新机制
探索乡村共富新模式
去年5月,上杭县制订印发《关于创建星级“红领共富工坊”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紧盯集体经济增收、扩中提低、就业创业等关键指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入股分红、产业带动、技能帮带、平台共享等利益联结和分配模式,并以村(社区)党组织为重点,找准联建单位利益契合点,推动乡镇、部门、村(社区)、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资源共享、协同发力,构建“党组织领着跑、企业帮着干、党员带着做、群众跟着富”的共富新模式。
为持续放大“红领共富工坊”的致富效应,上杭县还从政策扶持、机制保障和服务供给等方面入手,推动“红领共富工坊”可持续发展。县委组织部联动8个涉企涉农部门,提供项目引进、星级奖补、贷款贴息等12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打通惠坊政策审批绿色通道,加大补贴力度,创新“红领共富工坊”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对获评二星级及以上“红领共富工坊”所在村给予资金奖励。
抱团聚力
点燃乡村产业新引擎
“过去我们村产业单一,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20万元,后来成立‘青绿富农红领共富工坊’,依托工坊抱团发展优势,成功与和康药植公司对接,种植骨碎补、金线莲等药材,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在谈到未来的发展,上杭县白砂镇扶福村党支部书记龚颖先满怀信心。据了解,“青绿富农红领共富工坊”正是通过“合作社+农业龙头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6个村联合组建合作社联合社,与和康药植公司、白砂国有林场联建联创,盘活国有林场种子园林下空间2000亩,实现林下经济由“单打独斗”到“抱团聚力”的转变,助力集体经济由“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快跑。
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坊一特”的创建思路,上杭县将“红领共富工坊”作为点燃乡村发展新引擎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聚焦基础好、投资少、潜力大的小品种特色产业,将上杭萝卜干、旧县豆腐等当地特色美食打造成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大品牌。另一方面盘活村级现有闲置党群服务阵地、闲置房屋土地等“小平台”,吸引企业、人才等经营主体以产品提升、投资运营等轻资产模式参与建设“红领共富工坊”,将临城蜜雪梨、通贤乌兔等当地特色种养品种打造成富民强村的大产业,并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全面开花
收获乡村振兴新局面
古田镇蛟潭村是上杭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拥有1000多亩高山茶园。过去,村里家家都是家庭小作坊,没有统一的技术、价格等标准,好茶总是卖不出好价钱。2024年2月,正是得益于政策的扶持,“蛟潭高山茶红领共富工坊”应运而生。大家统一利益联结、运维管理模式,如今村民们的收入翻倍。上杭县中都镇富光村则将当地的空置房屋、荒废滩涂等打造成为“山水文旅红领共富工坊”,并培育引入特色民宿、农家乐、亲子乐园等新业态,带动20余名低收入农户致富,2023年吸引游客超40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原来不足15万元跃升至超100万元。
上杭县正是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产业优势,积极探索“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模式,推动生态旅游、文创产业与乡村本土资源深度融合,依托数字下乡、电商进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经济,建设电商服务中心、乡村直播间等,让农特产品出山入海,实现项目、流量“双导入”和村民、村集体“双增收”。上杭县也因此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先后获得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等30多个国字号荣誉,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名单,连续8年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2023年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进位至第87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