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林场代表李福明:

联合经营破困境 林改助推兴农梦


在登高访谈上,作为家庭林场代表的李福明分享了他在武平县城厢镇牛畲里林场的造林经验与感受。自2002年林改以来,李福明家7口人分到了三块共89亩的山林。然而,由于分到的山地面积小且分散,加上部分林农精力有限或外出打工,导致部分山林闲置。

面对这一困境,李福明并没有放弃。他坚信,“单家独户经营难,联合起来就不难。”他与家人、兄弟梓叔、亲戚商量,将分散的山林联合起来,种植杉木,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李福明首先选定了“边、远、散”的残次林作为突破口,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逐个做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04年,他开始创办林场,采用与林农“合作、分成、流转”的方式承包了2110亩林地。然而,包山造林需要大量资金,当时他资金困难,赶上了县里出台了“林权证可以直接抵押贷款”的好政策。他先后筹集资金150多万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65万元,解决了造林的资金困难。

经过十多年的勤奋抚育,杉木林长势茂盛,通过三次抚育间伐,林场生产了木材2200多立方米,收回投资128多万元,还给36户林农分成了21万多元。同时,他们的林场模式也带动了周边乡村造林种植杉木1万多亩。“现在林业政策好,不仅能享受天然林停伐补贴,还签订了碳汇交易合同,空气都能卖钱。”李福明对林场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目前,他林场的木材蓄积量已达2.4万立方米,价值1200万元,而且杉木每年不断成长,木材的经济价值也不断增加。

然而,在经营过程中,李福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受大环境影响,木材市场行情不好,林农投资欲望下降。同时,林农普遍年纪偏大,年轻人不愿意回来经营山场。随着社会发展,运用科技手段管理山场成为必然趋势,但现有山场便道建设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对林下经济方面进行补贴,以短养长,激发林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林农生产效益;二是对林业机械购置进行补贴,像农业机械购置一样给予支持;三是加大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生产便道、防火道路的建设;四是支持林业小微加工企业,培育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林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林农收入。(融媒体记者 刘菲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