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场长邹秉章:
推进森林资源多样化利用 拓宽绿色共富发展新路子
“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上,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创造了一系列成功做法,积累了宝贵经验。”7日,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场长邹秉章在访谈现场开门见山地说道。
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建场于1958年,经营区面积11万亩,森林总蓄积9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5.3%。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推进森林资源培育上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林场开展了基于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理念的大面积杉木人工大径材经营试验,形成了基于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理念的杉木人工大径材经营模式,培育出目前全国已知面积最大的4200亩集中连片、平均胸径35公分,平均树高25米,单位面积亩蓄积54立方米的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同时,林场还改造提升了马尾松林分的工作,调整优化了林分树种结构,形成了多树种复层混交异龄林。
长期以来,林场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的多元利用途径,依托技术、人才和管理上的优势,支持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森林合作经营模式丰富。“我们通过受让经营、合作造林、租赁造林、合作经营等多种措施,整合了零散林地,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显著提高了单位亩蓄积量和森林经营效益,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森林经营收
入,提升了他们参与森林经营的积极性。”邹秉章介绍,林场根据实际,整合现有资源,持续改善林区环境,将林场打造成为一个集森林康养、休闲游憩、自然教育、林业科技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景区。
如今,林场搭建了五个世界领先的林业科研平台,研究探索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和完善亚热带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立了福建省首个“司法绿碳基地”,将森林碳汇损失赔偿融入碳汇林营建,进一步推动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林业经营面临的自然风险和未来市场不确定性,其长周期的经营特性及较低的社会参与度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邹秉章坦言,希望上级政府能够为林场、林企和林农提供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呼吁金融机构加强对林业的金融扶持,设计有针对林业特点的贷款产品和利率方案,以减轻林业企业和林农的资金负担。(融媒体记者 梁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