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之源 胜利之本


张文强 谢维佳

1929年至1934年,中国红军第四军于赣水闽山之间“横扫千军如卷席”。就在1929年初夏,红四军二次入闽,在闽西重镇龙岩城进行了富有军事思想艺术的经典战斗——三打龙岩城,消灭陈国辉!“三打龙岩城”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战术的伟大胜利,精准诠释了人民群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一、革命教育启蒙中 星火燎原待时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0世纪初,以郭滴人、邓子恢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岩进步青年组织读书会“奇山书社”、创办进步刊物《岩声》,向广大群众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思想,揭露“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有力地引领了闽西人民革命运动的基本方向。1928年3月至6月,闽西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先后举行了后田、平和、蛟洋、金砂“四大暴动”,建立县区乡苏维埃政权,开展分田运动,在革命理论的武装下锤炼了革命能力、积累了斗争经验,为“三打龙岩城”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29年2月,中共龙岩临时县委召开第一次全县党员代表大会,通过《龙岩政治状况与党的决议》,确定了“争取群众,准备武装暴动,推翻陈国辉反动统治,实现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方针。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邓子恢即指示龙岩县委积极扩充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斗争,准备迎接红四军的到来;5月,广东爆发粤桂战争,闽西兵力空虚,毛泽东、朱德在接到邓子恢派人送来的情报后,果断决定再次入闽,龙岩已然掀起觉悟群众投身斗争的“革命风暴”。

二、诱敌归巢破敌营 衣食父母支前来

党和人民的坚强团结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红四军大捷龙岩城,取得歼敌两千的战果,离不开龙岩党组织的同心配合和人民群众的勠力支持。为策应红四军一打龙岩城,龙岩辖区大池、小池、湖邦、黄坊、董邦等区乡党组织,及时组织农民武装暴动,以星火燎原之势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龙岩党部的统治根基。在二打龙岩城时,龙岩县委集中东肖、湖邦等各区暴动队编成地方赤卫队,先后有30余名赤卫队员牺牲,用血肉之躯为胜利攻城创造了条件。龙岩人民群众不仅有敢于冲锋流血的勇气,更有灵活策应的智慧。红四军入闽后,当地群众想方设法为红四军探敌情、递情报、送补给。在三打龙岩城之前,小池区委发动群众站岗放哨,使红军“离岩三十里敌人尚未知声息,而敌人的情形,我们得城内群众的报告甚详。”“三打龙岩城”充分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龙岩党组织多年来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支前动员和扩红工作,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援红军,凡红四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夹道欢迎,尽自己所能提供后勤补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同志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在首次攻打龙岩城之前,中共闽西特委就充分意识到兵工武装的重要性,设立山塘兵工厂检修、制造枪弹,其中就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漏底枪”和“九节龙土炮”,为日后红四军攻打龙岩城、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枪支弹药保障。

三、以史为鉴启后世 革命精神永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红四军进城后,立刻组织赤卫队员破监牢、救民众,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反革命的财产,减低谷价,废除债务。红四军“三打龙岩城”是为了解放水深火热的人民群众,因而能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使他们为自身的利益而战,进行最彻底的人民战争,并获得最终的胜利。

1929年6月20日,红四军前委、龙岩县委在中山公园召开有3万多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毛泽东、朱德充分肯定了龙岩人民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6月21日,龙岩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土地革命浪潮波及周边各县,打开了“风展红旗如画”的壮丽画卷。与此同时,红四军本身也得到发展壮大,从红四军首次入闽到“三打龙岩城”后扩充了近1000人,闽西地方武装发展成为红四军第四纵队。95年前红四军在龙岩“三战三捷”,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英明论断一脉相承;走向新时代,人民军队前面的“人民”二字,是红色基因、是独有胎记,更是富国强军的力量之源、攻无不克的胜利之本。

(作者分别为新罗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新罗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一级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