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法医十八年,八千余例鉴定零错误

——记『全国最美基层民警 』曾东


曾东与同事讨论案情

警察节上,曾东面向警旗,高举右拳重温《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誓词》

通讯员 张菡珏 汤杰

作为一名警察,他的岗位上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轰轰烈烈,但一样惊心动魄。他一次次出现在命案现场,与死者“对话”,他用一把手术刀为生命作证,为公平正义代言。他就是龙岩市公安局新罗分局刑侦大队刑事技术一队队长曾东。

据了解,曾东从警18年来,参加法医工作伤检6000余例,尸检2000余起,无一例出现差错,在多起命案、积案的侦破中发挥关键作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公安刑事技术检验鉴定能手”“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最美基层民警”等荣誉,多次立功受奖。

1月10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发布2023年“全国最美基层民警”表彰仪式,20名基层民警获此殊荣,曾东榜上有名,他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警。

守护正义 伤情鉴定锱铢必较

法医工作,除了群众熟知的尸体解剖,还有大量的工作是民事、刑事案件中涉及法律事件的伤情鉴定,这就要求法医具备精湛的业务技能和公平正义的态度。“法医鉴定关系着案件的定性,一旦搞错,会使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或者使有罪的人逃脱法律惩罚,酿成执法不公,后果不堪设想。”18日,接受采访时,曾东说道。

在一起因邻里纠纷引起的伤害案中,伤者林某头顶部有一处长8厘米的缝合创口,缝合9针。该挫裂创口长度在评定伤情时属轻微伤与轻伤之间的临界值。为慎重起见,曾东嘱咐伤者等到血痂脱落干净创口拆线后再次前来复检。

但半个月后,曾东复检时发现伤者林某该创口形成的疤痕长达8.9厘米,与原始创口长度相差0.9厘米。曾东觉得很蹊跷,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疤痕周围的针眼,他发现有11处针眼,而当初原始创口只缝合了9针。

经过反复检验,曾东得出结论:伤者林某为了达到预期的“轻伤二级”让对方负刑事责任的目的,私自将原始创口延长伪造成疤痕8.9厘米,属于诈伤,曾东的鉴定结果为案件依法公正办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明察秋毫 精准破译生死密码

“干了18年的法医,我独自面对死亡的冰冷,为死者寻找安息的答案,送上人间最后的温暖。”曾东心思缜密、勤于思考,善于运用现场信息分析命案,在命案侦破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龙岩市某开发区某饭店老板陈某在暴雨中被人杀死在饭店门口,凶手消失在雨夜中,现场除了一把匕首其他毫无线索,曾东在检验匕首时发现上面有一片皮肤组织。匕首上薄薄的皮肤组织是谁的?跟这起凶杀案有什么关联?夜深人静,还在检验室的曾东面对这个不为人知的线索陷入深深的思索。为了找到案件的突破口,曾东将该刀具的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后,发现遗留的皮肤软组织具有清晰的纹线,判断该皮肤软组织应该为手掌侧皮肤组织。

经过检验,这块皮肤组织不是死者遗留的。“如果不是来自死者,那很有可能就属于犯罪嫌疑人!”曾东据此推断出嫌疑人手上有伤,立刻缩小了侦查范围,为案件侦查指明了方向。

根据他的分析,案发后3小时民警就排查到居住在附近某小区的马某左手拇指皮肤有小块缺损。经过调查,民警确定马某就是凶手,马某很快到案,该起命案迅速侦破。曾东回忆说:“找到真凶,告慰死者,这是每个法医最自豪的事。”

“作为法医,清理命案积案是日常工作之一,那些记录着一件件陈年旧案的卷宗和材料,不断提醒着我,这些死者需要一个答案。”曾东虽经常经历挫败,但直面死亡的冰冷,传递正义的温度,他屡屡发起冲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法医的誓言。

业精于勤 在实战中勇于创新

作为一名刑事技术民警,曾东十分重视新技术在侦查破案中的科技支撑作用。他刻苦钻研,开创性地运用新技术侦破命案积案,在全省走在前列。由于水平突出,他应邀为技术教官培训班的全省同行授课,分批次带领现场教学,受到省内同行的一致好评。

自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团圆”行动以来,公安机关通过DNA技术帮助越来越多家庭得以重新团圆,曾东也主动挑起检验被拐、失踪儿童及其亲属DNA检验鉴定样本的工作。2022年3月,谢某来到新罗公安分局求助,请求公安机关帮助寻找失散多年的父母。曾东通过DNA系统查询比对后,发现谢某可能是四川的刘先生、盈女士24年前丢失的儿子刘某。经过进一步DNA比对分析,认定刘先生、盈女士是谢某的生物学父母亲,失散24年的一家人终于团圆。

曾东严守底线,公正勘伤,遇到不理解的群众,他总是俯下身子耐心细致地讲解医学鉴伤的标准,让伤者感受到法医的温度。曾东还思考总结勘察经验,先后在《中国法医学杂志》等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入选公安部“第七批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库”。“细致严谨,技能高超,善于解决疑难杂症、善于攻坚克难。”这是同事和领导对曾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