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白沙:手工篾器


图为手编竹篮(资料图)。 图自网络

俞益民

白沙篾器,是当地俞氏的一种祖传手工业,几乎长期垄断了白沙的农贸市场。

新罗区白沙镇俞氏始祖十一郎公自元末明初从连城迁徙到秋竹坪肇居以来,不仅给后代子孙留下阔大的开基地域,而且还传授赖以谋生的技术活——各种篾器制作以及造纸、明笋加工、茯苓种植、榨茶油等。这些技艺,尤以手工篾器最负盛名。

在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篾器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做篾器既是手工活,也是技术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各爷各师法,各祖各路数。比如编织草篮(高立形状),通常是用叠牛眼目;编织菜篮则是叠鸟眼目;编制簸箕、盘盂等,通常是叠直花形,也有人叠四角花形(因为四角花形比较美观,但编织较烦琐)。1990年代,白沙篾器花样翻新,小巧玲珑,深受人们喜爱。箩筐、叠篮、畚箕、簸箕、鸭笼、菜篮、渔笼、泥鳅笼、猪笼、火笼、碳笼、渔筌、竹篓、草篮、糕篮、箅子、鸡罩、竹饭笊、谷筛、谷箕、花篮、竹筅等,应有尽有,有的还会制作二胡、笛子和竹椅子。

做篾器是乡村农民工余的手工活计,艰辛备尝。白天收工带回毛竹,晚上挑灯夜战破篾织篾。做好篾器则挑去圩市兜售,换来现钱,贴补家用。

篾器有许多好处。既轻便,又起保护作用,比如挎篮子上山采菇,装地瓜之类都不会使之受损。还环保、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竹器用坏之后烧成灰,变成肥料,是很好的有机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大量塑料制品涌入市场,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竹器篾制品逐渐被取代,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