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池溪水上桥
图为池溪水上桥
■ 王晓岱
古道、老树、小桥、流水、人家,车行至深藏山中的小村落——池溪村,古诗词中的意境便扑面而来。
池溪村位于连城县西南部,是朋口镇片区中心村,2022年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村中有池溪河水穿过,溪水两岸,有民居、有田地,再看远处,群山连绵,如城墙护卫左右,不由遥想当年池溪开基祖寻访新的宜居地,见到这有山、有水、有平地的风水宝地,应是心中欣喜万分吧。池溪开村于元朝末年,据《傅氏族谱》记载:“旧传公之二子当日由朋口沿溪至畲部城里,见水深鱼肥,山势如城,德稳公曰:此处好似一城,决计移居,即名其地为‘城里’。德辉公以溪水许大,前面当有地方,由尾溯源,遂至池溪。”最早是傅姓族人来此定居,而后又有饶、黄、滕、涂等姓氏村民陆续迁入,渐成较大的村落。
行走在古村,随处可见富有连城典型的堂横屋式合院形制的传统建筑,但吸引我的却是池溪上的一座座桥。在村庄,有水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桥,然而这里的桥多且密集,据说村中有11座,仅在村中心的河段上就有四五座,每座桥相隔不远,如此密集的桥在闽西的山村并不多见。这些桥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有古朴的石拱桥、平板桥,简易的过水桥,也有现代的钢筋水泥桥,在村尾新建的池溪景观大桥精巧美观。这些桥的名字朴实无华:池溪大桥、安民桥、饶屋桥、中心桥、黄屋潭桥、田心桥、友谊石拱大桥......这些名字多是显示桥的位置,突出桥的通行功用。
在传统的乡村,修桥铺路是公益事业,需要热心人牵头组织,村民捐赠集资。池溪的桥多,自是民风淳朴的象征,也是热心公益的乡贤同心协力的结果,让溪流两岸的村民自由出行。池溪的这些桥或许不够精美,无法提炼出什么建筑价值,但中国人的审美不在于一事一物,而在于整体映衬出的意境。这些桥与池溪沿岸的传统民居相映衬,生出的是乡村烟火气;桥与农田里生意盎然的庄稼相映衬,萌动的是人间的希望;桥与山间的流水、野花、野草相映衬,横生的是乡里的野趣。池溪水常年默默地在桥下流过,滋养着池溪村的村民,它听过溪边的捣衣声,恋人约会的低声蜜语,孩童们戏水的嬉笑声,还有村民在桥上迎来送往、节庆活动的喧闹声......一桥一景,正是池溪村美好而孕育生机的日常。
池溪村并非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革命烽火曾在这里熊熊燃烧,池溪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池溪暴动,建立了红色政权,而后将连城、长汀、上杭三县红色区域连成一片,建立了汀连特别区革命委员会,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坐落在池溪小学通往瑶里村方向10米处,有一座“田心桥”,是通往土地革命时期池溪游击队兵工厂——庆善堂的必经之路。我想,在这座桥上,一定走过他们——傅铁人、傅天生、傅三古、傅发育、林珍秀、邱育珍......静静的池溪水和水上的石桥,见证了他们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暴动,成立苏维埃政府,秘密制造武器,支援闽西革命的身影。池溪村作为红色革命基点村,在革命战争年代,众多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当年他们走过的田心桥因年久失修,在历经200多年后终被洪水冲毁。为了纪念那段红色历史,2018年田心桥两岸的群众决定在原旧址重建,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此举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出钱出力,踊跃捐款,建桥工程很快上马并推进,当年竣工,一座新的田心桥又横跨在池溪之上,让后人永远铭记革命先辈的功绩。
立足池溪村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村落元素,他们用活用好固有的资源,对于古建筑尽量修缮保护,同时也尽可能改善村民们的生活环境,池溪村投资近百万元整修村内道路,砌筑河堤,开辟微型农民公园,建设观景桥,让池溪村成为一个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为解决当下乡村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村里又多方考察,提出“水田栽稻、荒地种姜”的“两栖”发展思路,联合省农科院,指导村民利用荒地种植药用姜黄。现在姜黄种植成了村里的“龙头产业”,为村民增收创出一条新路子。
有形的桥沟通两岸,无形的桥串联起传统与现代。池溪村,正向着红色强村、古色美村、绿色兴村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