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追寻『九龙三公 』史迹
■ 黄瀚
近日,收阅卢庆顺先生编著的《刘氏九龙三公疏河纪闻》一书,既欣喜,又感动。试想,一位耄耋老人,一位精湛的民间建筑老艺匠,一位老迈闲散的农民兄,为了乡土历史与民俗研究,自费独自走乡过县,探访考察,查找古籍,拨弄电脑,只为了寻访古代一位“疏沦排涣,功追神禹”的先贤遗迹。其执着的毅力和探索的精神,令人感佩。
刘氏“九龙三公”的史迹,矩今1300多年,实证湮灭,资料匮乏,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卢君独辟蹊径,从民间信仰、民间传说入手,通过严谨剖析,认真求证,初步揭示了古代九龙江北溪开发的史迹,记录了“开漳圣王”陈元光与“九龙三公”刘氏三兄弟的遗迹和功绩,为乡梓做了一件大好事。
刘氏“九龙三公”何许人呢?据《漳州府志》记载:“相传神姓刘氏,兄弟三人从唐将军开漳,旧时(龙)岩(漳)平宁(洋)水道舟楫不通,刘氏疏而达北溪以上,信奉灵赫。”
据“世纪老人”郑超麟先生回忆:“我少时听说,三公是三个劳动人民,他们看见九龙江上险滩很多,不能通航或通航危险,于是号召众人去打通航道,结果成功了,后人为了报答他们三人做的好事,便立庙供奉。”
这是最为简朴与通俗易懂的解说。
供奉刘氏“九龙三公”的祖殿,在漳平市新桥镇西埔村,又称嘉应庙、三公庙、三翁宫。庙中主要供奉“九龙三公”神像,至今仍保存完好。相传该庙创建于唐代,历代维修扩建,如今保存的是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重修的庙堂。正厅抬梁上“悬联”为“构庙自唐皇历宋元明清嘉应重修垂万古,立功追神禹验疏沦排涣卯金流泽永千秋”,“柱联”为“发神迹于西埔鸿恩浩荡南闽广布,显九龙于北溪播惠海宇华夏盛传”。这两对楹联,或可佐证该建筑的历史沿革与人文价值。
作者卢庆顺先生,便是西埔村人。自小生活在碧灵峰下,求学来往于和睦溪上的文兴浮桥和游心石,浸润于浓郁的“西埔板凳龙”等民俗盛会氛围,对乡土文化夙有浓厚的兴趣,对家乡的乡风民俗也颇多钻研,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故此他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几年来跑了九龙江北溪源流相关的6个县(市)、100多个村落,拜访了文史博研究学者,采访当地的耆老乡人和知情人士。由此形成和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刘氏九龙三公疏河纪闻》一书分为三篇,首篇《九龙江北溪通航与漳州经济开发》,以大量丰富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阐述了北溪源流的主要河道,涉及水源、乡社、庙宇、物产、船运等状况,使民间传说与实地考察资料,互相印证。如记述龙岩万安溪口供奉魏太夫人的“高州庙”、竹贯村的“公王殿”和鸿家山的“茂林宫”,结合“先有高州,后有漳州”的民间传说,对陈元光的祖母魏箴率唐军第二次入闽的史料,提供有力的佐证。第二篇为《刘氏“九龙三公”民间信仰发祥地——嘉应祖殿》,集中记述考察祖殿嘉应庙,包括建筑规制、神像配置、文物古迹、历年活动、民间传说、传世楹联,以及庆神醮仪活动、分香分炉等情况,逐项作了翔实记录。还收录各地50多处供奉“九龙三公”的庙宇历史沿革、构筑规模和活动状况。第三篇《圣王开漳功业千秋》,记述陈元光四世守漳,历百年之久,开发九龙江文明的史迹。包括传播中原文化、民俗文化、“龙”文化、古汉语等方面的功绩,以及后裔散布衍派情况,汉畲民族融合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当然,对于刘氏“九龙三公”的探讨与研究,本书应该是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诸如对刘氏三兄弟的姓名与来历、整个疏浚河道的艰辛过程、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史实,还须拨开历史迷雾,突破囿于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的桎梏,在宏大的唐朝陈元光开漳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考证与研讨,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