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夫和龙岩县银行的创办


历史上的龙岩商会一楼,即龙岩县银行旧址。资料图

龙岩县商会(隐泉书院)旧址。

李宏云 文/图

李伟夫(李联昆),1907年出生在龙岩县西门李大厝(今新罗区中山路3期)一个名人辈出的大家族,家中排行第四,是清嘉庆十年进士李畹的玄孙。民国时期任福建省政府顾问、福建省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李伟夫少时聪明好学,1921年年仅14岁就考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1926年,参加国民党龙岩县党部(左派)的组建工作并出任龙岩县教育局局长,1932年考入日本中央大学攻读经济学,1935年毕业后奉省政府之命筹组龙岩县商会,并当选商会首届执委会主席。1937年,应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之邀,李伟夫斡旋并促成闽西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和谈成功。

为繁荣地方财政金融事业,1942年初,福建省政府通令各县从速筹设各县市银行,由各地省银行分支机构负责领导和扶助。同年4月,龙岩县政府委托李伟夫负责筹备创办龙岩县银行,县银行由官商合办,规定资本为40万元,官股由县政府出资20万元,商股20万元由筹备人员会同商会,就本县较有实力的50家商号摊配认股集资。县银行筹组董事会董事11人,监察3人。董事会成立后,推选李伟夫任董事长,陈松庵任常务监察,聘请福建省银行文书汤文镳担任经理。为方便商家和群众,银行行址设在城中心的新罗巷12号(商会一楼),于8月6日先行营业,1943年5月注册,7月开业。

当时的龙岩城区银行林立,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省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等。龙岩县银行资本微薄,又不能直接做通汇业务,困难重重,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银行难以生存。这就迫使县银行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子。李伟夫和经理汤文镳一起再三考虑和精心擘画,共同分析了50多家上货商号都是多年的商业伙伴,又是银行股东,凭借双方的历史交往和

信用关系,提出如下一些互惠条件:

1.要求各股东商号每日下午收支结账后的所有头寸都送到县银行存入,由县银行为各商号分别设立户头记账,随到随记。

2.代办汇款,汇款商号只要提前一天或当天通知县银行汇款额度及汇及地点,县银行照时代办,除汇费、手续费按照通汇银行规定收取外,不另收费用;通汇银行由汇主自由选择。

3.实行垫汇,各商号的汇款数目如一时无法凑足,由县银行凑足垫汇,垫汇数额于次日送头寸时由县银行收回,不收垫汇利息。(所谓垫汇款项来源有各商号存放的头寸、县公库的调拨、省行总行规定的日常往来每天可拨五百元长期无息透支,有了这几种款项来源,当日的县银行具有足够的资力替各商号垫汇)。

以上三项业务活动要点提请董事会审议通过后,经全体董事、监察会同经理分访各股东商号征求意见,都同他们达成了协议,确定了县银行的业务计划。这些业务计划开辟了县行独特的营业渠道,表现在:县行的资本已不限于原有40万元,因掌握了全市商号的日常头寸,可以挹此注彼,随时调拨;一个没有通汇的银行居然可以办理通汇,而且还掌握了几乎全市的汇款,这就提高了县银行在同业之间的地位,各大银行也乐于与县银行交往,以从中获得介绍汇款的机会,增多他们的营业,在同业之间建立了互惠往来。如此,既搞活了业务,又便利了商人和百姓的资金融通。

实际营业情况说明,县银行与全市各商号之间、各同业之间都熙来攘往,十分融洽,每日传票超出其他银行,显示了生意兴隆、信用昭著。从开办到结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所有人员的待遇都与其他银行相同,每月开支从无短缺,银行越办越好,成为龙岩业务最好的银行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龙岩县银行由经理强国龄将全部资本与财产造册交人民银行接收。